本报记者裴军运上海报道 为期9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落幕了,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领衔的这场电影秀,总算有了较为圆满的结局。虽然颁奖礼之后,评委会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而是忙着欣赏闭幕影片《回归》,但媒体几乎没有质疑的声音,从这一点看,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公平性,得到了空前信任。但人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少遗憾。
1
评委是否公正
8大奖项得到空前认可
现实情形:没有引发争议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所颁发出的金爵奖8项大奖,可以说得到了人们的空前认可。而往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颁奖礼结束后,总要引起各方面的争议,如第7届,顾美华与章子怡的影后之争;第8届,赵薇获影后遭质疑,为此还引发了中国女演员在总共举办8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下7连冠的“宠内”问题。
今年,最佳影片颁发给德国影片《4分钟》,吕克·贝松在颁出这个奖项时毫不含糊地说:评委会成员在几乎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就确定了这项大奖。正如老吕所讲,这是一部无可争议的好电影。在记者看片会结束后,记者们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中国影片《天狗》(blog)荣获评委会大奖,当然也是实至名归,并不因为它是上影集团出品的,但电影确实感动了大批观众。
最佳男演员奥力维耶·古尔梅(《心力交瘁》)、最佳女演员埃尔斯·多特曼斯(《爱无专属》),最佳导演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虽然中国观众对他们很陌生,但他们在各自的影片中确实展露出非凡才华。
正如冯小刚在论坛上所指出的那样,上海国际电影节要想办出国际知名度来,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评委会的国际化。所评出的奖项,一定是令人信服的、权威的、公正的,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各国电影来参加电影节,并树立起自己的形象来。
存在问题:艺术立场模糊不清
然而,本届电影节的艺术立场,始终给人模糊不清的感觉。似乎有戛纳电影节主张剧情浪漫的影子,如《4分钟》,但也有柏林电影节主张内容正统严肃的痕迹,如《天狗》,其实,这正是上海电影节没有形成鲜明评选立场的缺憾。人们担心,今年是吕克·贝松担任评委会主席,评选标准是向戛纳的艺术性靠近,如果明年请到李安担任评委会主席,那么评选标准又会不会向奥斯卡的商业性靠近呢?所以尽快形成自己的评选标准,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当务之急。
2
参赛电影是否好看
更多叫好不叫座
现实情形:口碑好
前面提到,最佳影片《4分钟》和评委会大奖影片《天狗》,虽然都获得了观众足够的掌声,但实在缺乏好卖相。可以说,两部影片都感人,但小制作、无明星、不讲究技术与画面,是两部获奖影片的共同特征。《4分钟》画面在很多时候是灰暗的,阴冷的;《天狗》画面,则显得憋窄,不够宽阔。好在它们都坚守了电影的底线,那就是讲故事,感动人。同样,荣获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演员奖的法国影片《心力交瘁》、荣获最佳编剧和最佳女演员奖的比利时影片《爱无专属》也具备这样的特点。正因为坚守讲故事的基本原则,使得影片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存在问题:不卖座
遗憾的是,17部参赛影片,很少人去关注,因为实在没有商业卖点。导演和演员大家都不熟悉,不是中国观众不熟悉,恐怕欧洲观众也不熟悉。还是李安说得好: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赛影片多集中了欧洲的艺术片,这些影片尽管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几乎没有商业号召力,它们也许只能在电影节上获奖,但院线却不愿意上映,这正是电影节的尴尬之处。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也说: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选片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原因是真正卖座的影片,目前还不会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
所以,上海电影节如果能把艺术与商业结合,评选出既叫好又卖座的影片,才能赢得世界的关注。一部奥斯卡的获奖影片能在世界范围卖疯,一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又能走多远?看来李安的话真的是在鞭策、鼓劲。
3
媒体热情是否很高
蓝眼睛记者不多见
现实情形:星星多但不耀眼
不论哪个电影节,如果不受媒体关注,一定是个失败的电影节。
从组委会得来的消息,报道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媒体多达500家,但绝大多数是来自大陆的媒体,台湾媒体不见人,香港媒体也少得可怜,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记者更是不多见。组委会的说法是,现在很多国际媒体,都在上海设站设点,他们的记者也多是由外语很好的中国人担当,所以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记者并不多见,但实际统计结果:报道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外国媒体不足50家。
是什么原因不吸引外国媒体的报道热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足够耀眼的明星。
数一数今年开、闭幕式上走红毯的明星虽然不少,但真正在好莱坞大红大紫的一线明星一个没有,只有一个“金刚狼”休·杰克曼也仅仅是正在走红。有记者说,如果今年妮可·基德曼出现在电影节的红地毯上,肯定能够吸引大批国际媒体,可惜这位金发碧眼的大美人,只出现在严密保护下的上海某商业活动上,与电影节擦肩而过。
存在问题:尚须努力吸引一线当红明星
尽管今年的电影节国际明星已突破历史纪录,但以后如何吸引更多的好莱坞大牌明星还须上海电影节努力。因为本届电影节所选的参赛影片缺乏知名度,注定了缺乏大牌明星的事实。
综观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主办方虽然发了力,但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好,那就是参赛影片的小众化,使得影片缺乏应有的号召力。17部参赛影片中,人们没有看到一部集艺术与商业于一体的好看大片。难道上海国际电影节真的要走小众化的艺术片道路吗?我希望一年以后的电影节给予否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