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金马奖保守与做大的尴尬](http://image2.sina.com.cn/ent/r/m/2006-11-28/U1513P28T3D1346553F326DT20061128104743.jpg)
![](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金马影帝郭富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饱受猜测的金马奖结果揭晓,各界却反应平平,似乎连过去类似的争议话题会带来的人气,这一次都来得略显稀薄。吃惊之余盘点原委,发现倒也属于种瓜得瓜,不算什么意外。
本届的金马奖,原意是想往做大努力的,这从原来所设的“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和“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两个奖的变更,以及大陆、香港、台湾报名影片云集上就能窥见端倪。
但是组委会似乎在对待影片态度上,又有点强力意志。开奖前最大的新闻便是跟大腕叫板,先后导致蔡明亮的《黑眼圈》、田壮壮的《吴清源》、李安的《断背山》的退出。你有个性这没关系,可是来的都是客,有影片报名那是捧你的场,先行撤退人家那就不对了,透着组委会自己狂妄,以及对艺术的狭隘。
再看评奖后被外界议论最大的、有“利益均沾”之嫌的获奖名单,说老实话,这个名单评的还是相对更靠近文艺性的,只是口味显得传统了些,有暮气。比如谭家明的《父子》(blog),这个影片虽然在内地尚未公映,但一看剧情和片花就知道是部很强悍、很生活化的作品。这样的影片,稍高规格的影展一般都会表示青睐,这本是一个文艺片参展不成文的规律,可现在因为蔡明亮、田壮壮、李安等人作品的退出,得奖的说服力被冲淡了,还显得对人文的理解有些老牌,这是评委会在运作时显得呆气的地方。还有就是从影片实验、观赏性与文艺性兼具的角度论,《疯狂的石头》(blog)、《放·逐》更具时代感和清新意味。选《父子》而舍此二片,说明评委会在文艺片的口味上还有些偏爱老年的传统。
同理,在时尚片的演绎上,《龙虎门》和《狗咬狗》也比《如果·爱》更具本土意味的实验性,选《如果·爱》充其量是表彰陈可辛的导演功力,但叶伟信在《龙虎门》中所显示的功力和进步,显然更具有华语片中“破冰”的价值。《狗咬狗》虽然结尾有画蛇添足意味,但导演郑保瑞的努力态势确实是喜人的。《如果·爱》固然不错,但其贡献还是偏于“小众意味的商业片”,相比另两部,倒似乎更靠近评委会对《黑眼圈》的评语。所以把奖给它就显得有些怪。
至于次要的单项奖,可商榷的似乎更多。比如最佳音乐应该给谭盾。《夜宴》作为电影是有明显缺憾的,但谭盾的音乐却没有,他在这一部的表现甚至超过了《卧虎藏龙》。至于《放·逐》没获组委会官方奖项,却得了“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则听起来更像对评委会成员智力水准的一个讽刺……
保守只能保险、讨好主流,这样做的后果,是你会在未来的主流眼里成为一堆平庸的垃圾。做大需要勇气,这里所说的勇气,不止包括审美判断上要有冒险精神,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关于后者,变革阵痛中的金马奖能做到吗?至少这一届是彻底没戏的。徐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