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天门口》:“黎式浪漫”再突围

2012年11月02日11:35  新京报 微博
《圣天门口》是一部风格化作品,导演强调这不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 《圣天门口》是一部风格化作品,导演强调这不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

  《圣天门口》

  导演:张黎[微博]

  主演:段奕宏[微博] 宋佳 柯蓝[微博] 黄志忠

  播出:安徽卫视

  《圣天门口》是张黎继《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执导的又一部具有鲜明“黎式浪漫”风格的作品。该剧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同名小说,以中国上世纪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大别山区一个叫做天门口的小镇在历史变幻下的时光流转,以群像戏的方式讲述了各种不同背景、经历的普通人在大环境下对时代和命运的抗争。尽管本剧在受到评论界赞誉的同时,也有不少观众大呼看不懂,但这无法抹杀本剧的先锋精神。就像有人说的,张黎的电视剧有些像伍迪·艾伦的电影,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品质和必看的保证,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有点难以理喻。

  在开播的前几集,《圣天门口》中的大量人物就蜂拥出场,而且剧情非常跳跃,再加上晃动的移动镜头,人物口中文学性颇强的台词等,都为《圣天门口》带来了“文艺腔十足的电视剧”。该剧原是刘醒龙创作六年、三易其稿完成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小说曾被评价为“一部重构了中国20世纪历史的作品”,有人认为刘醒龙和莫言属于一个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不是现在荧屏上那些家长里短剧所能比拟的。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黎,也在剧中发挥了他画面上擅长的镜头语言,全剧开篇,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跟拍镜头,表现出混世魔王“狗头”的出现、民众爱围观的心理,及革命到来前的人心浮动,给本来平静的天门口镇带来了波澜。而剧中的每个人物也被细心的观众找到了各自的隐喻:饱读诗书的雪家是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国民典型;尚武的杭家充满中国农民的狡黠和生存智慧;他们代表两种互相制衡的势力,共同守候如世外桃源般的天门口镇,但革命打破了这种平衡。全剧弥漫着一股寓言的警示气息。有一幕文艺感很重的画面:土匪头子的女儿阿彩把一卷红布买回来,在教堂里,鲜艳的红布铺天盖地地铺展开来,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像一场宿命,无处可逃。

  男主人公杭九枫是这革命战场上一股不羁的风,他要求入党和革命的原因竟然是对浪漫爱情的向往;革命者傅朗西是全剧一个偶像式的人物,他在剧中大多数场景都穿着一套苏军制服,成为布尔什维克的象征;弹钢琴、教堂中翩翩起舞、为他人的革命理想而陶醉的雪家大小姐雪柠,保持着与世俗现实的距离,她整天想象着白云的二十四种形态……充满文学气质的台词和讲究的镜头语言,也使得本剧赢得了“电视剧中的散文诗”的称号。

  对话主创

  观众:之前看剧情介绍还挺吸引人的,但看了两集后有点摸不着头脑,加上这部剧有魔幻的成分在,导演手法也太超前了。另外,人物多,关系又错综复杂,看着累。

  段奕宏:我们这些从事现实主义表演的演员,有时碰到这种梦幻、魔幻式的表现手法,其实心里是有打架的,这需要一个内心重新组装的过程。这个故事前几集讲述的方式会给大家带来观看的难度,但是不要怕。我拍了一个星期时也在问导演同样的问题,他说任何一个风格要往前走一步时,一定要坚持住,要敢于被大家争议。我觉得有些作品需要往前走,哪怕是争议性很大。

  观众:张黎在一些情节处理上的文艺浪漫气息太明显了,一般电视剧都不敢这么做,比如剧中反复提到“二十四朵白云”的象征意义还真得让人琢磨一阵。

  张黎:一部艺术作品是需要有引导作用的,我一向都反对“接地气”这种说法。我的作品是为专业观众而拍的,酒足饭饱之后坐在那里,边品茶边看得昏昏欲睡,那是普通观众。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引起专业观众的讨论和共鸣。刘醒龙这一批作家,多多少少受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美小说作家的影响,写的东西都有点魔幻现实主义。本身就很难呈现,观众看完也各有想法。

(责编: 琉璃)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