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时尚的骨头经典的灵魂

2012年11月22日16:16  精品购物指南 微博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撰文、编辑/ 杜晋华

  “当时光流转/有一天,人们会在地底发现/两具缠抱的骸骨/向整个宇宙宣告/卡西莫多如何深爱着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上帝将他造得如此丑陋/是为了帮她背负十字架……让我的爱融入宇宙之光/舞吧,我的艾丝美拉达/唱吧,我的艾丝美拉达/再为我跳一支舞吧……舞吧,我的艾丝美拉达 /唱吧,我的艾丝美拉达/来睡在我怀里/我爱你至死不渝……”21日,北京保利剧院,英文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唱响,摇滚、嘻哈街舞、跑酷的声光幻影之间,法国大作家雨果创作的1482年的这个故事穿越到帝都,与观众一起讲述一个爱与绝望、异类与正统、阴谋与背叛、宗教与人性的经典 。演出将持续到12月2日。

  耍的就是心跳

  舞台并没有帷幕,观众一坐定,眼前便是一座顶天立地高8.5米、长18米的石墙,再加上那根半人半兽塑像的浮雕擎天石柱,勾勒出巴黎圣母院的震撼轮廓。

  导演马修介绍,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大多数作品不同,《巴黎圣母院》的舞台设计更注重抽象与意境的艺术渲染,在长达3个小时的演出中,首要是确保演员有充足的空间表演。然而,这样简约大气的舞台布景,却有一个藏着重重机关又叫人惊喜连连的神秘“道具”。石墙背后设计了交错复杂的楼梯和通道,加上表面巧妙的“石门”和活动“石墩”,配合“神出鬼没”的演员完成各种高难动作。这一幕石墙变成大教堂的屋顶,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一起看星星;换一幕又变成烛光摇曳的密室,或者加上铁栅变成囚禁少女的监牢。

  此次来华演出的舞台全是硬景,没有软景, 所有道具全部从法国原装运来,共有七个集装箱。

  比及神奇多变的布景变幻,更让观众眼花缭乱的是特技表演。舞台上不仅有竞技式的托马斯全旋,还有大量“跑酷”元素。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卡西莫多对着大钟倾吐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慕之情的一幕,3个大钟从天而降,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钟摆疯狂地摇摆,被撞击的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随即三个特技演员索性脱去安全绳,随着钟升到空中并站在钟上剧烈摇摆。日前在青岛的演出,青岛大剧院[微博]的32道吊杆全部派上用场。

  表演者中许多都是运动员或杂技演员,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震的“高动能七人团”,吕克·贝松导演曾经根据他们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为了时刻都拥有最佳的状态,每次演出前特技演员都要提前热身两个小时,冰块、巧克力和手到病除的按摩医生则成了剧组的“必需品”,但巧克力却绝对不可以多吃,因为过大的运动量容忍不了胃里有太多的食物。

  歌、舞完全分离的形式也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由此来追求舞蹈与演唱更投入的表演。开场不久,舞者就在岩壁上给观众来了一场徒手攀岩表演。《巴黎圣母院》编舞以现代舞为基调,街舞式的倒立旋转时,观众尖叫不断。以现代舞为基调的编舞,还融入了古典优美的芭蕾、明朗激情的爵士和水兵舞、斗牛舞等各种各样的舞蹈元素,甚至弗比斯与恋人在月下互诉情语的一幕还将上演超级贴身热辣的“BodyDance”。剧中还有不少群舞段落更是融入东方武术元素,对打场景颇有点京剧里武行把式的味道。

  听的就是混搭

  《巴黎圣母院》自诞生之初就有着很多与通常音乐剧样式迥异的做法。除了歌舞分离,该剧另一大特色即是“巨星音乐会般的享受”,剧中人物从头到尾没有对白,全部是内心抒发式的咏唱。

  能成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巴黎圣母院》并非浪得虚名,因为,它的音乐高潮从开篇就已起始。故事从一首极具拉丁歌剧风格的《大教堂时代》开始,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简洁的一记吉他拨弦引出了游吟诗人气定神闲的叙述:“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时值1482年……”渐渐融入辽阔的时代背景,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悲伤、愤怒、希望……灯光微暗,诗人格兰古瓦略带伤感的吟唱一下子将观众带往1482年的巴黎。

  从《大教堂时代》作为开篇之曲中游吟诗人般的演绎,到卡西莫多一曲《孤儿》述说了悲凉身世;从弗比斯与恋人在月下互诉情语,到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在绞刑前凄美的为爱而活;最后一幕卡西莫多在死去的艾丝美拉达前唱起《舞吧,艾丝美拉达》时的撕裂哀恸。50首法国浪漫金曲串起了艾丝美拉达与敲钟人卡西莫多、侍卫队长弗比斯、副主教弗罗洛之间交错复杂的情感之链。

  横扫了多项世界音乐大奖的《巴黎圣母院》,在基本音乐结构中纳入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迥异于一般传统音乐剧,在摇滚乐、流行乐和民谣的包装下,另类、前卫。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也表明了该剧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

  音乐不仅多元,与主角的身份也紧密贴合,整台歌剧的旋律显得错落有致:“游吟诗人”格兰古瓦的奔放曲风,取之于法国民谣和拉丁歌剧;“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曲风则渗入了极其现代的摇滚元素;“吉卜赛美女” 艾丝美拉达,好像是穿着波西米亚长裙,站在1482年背景之前演唱的欧美流行歌手;至于带少许传统歌剧的唱腔,则非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莫属了……观众们既能欣赏到传统的咏叹调、拉丁歌剧,又能听到摇滚和法国民歌,而波西米亚风的加入,更凸显了异国情调。

  最受关注的自然是主角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性感”“火热”“纯真”“善良”,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的重要特质。对于这样一个重量级角色的人选,制作团队可谓费尽心思。来自意大利的女主角坎蒂斯·帕里斯本是面试的“百合”一角,最后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女一号,这也是这位令人耳目一新的吉卜赛女郎与中国观众第一次见面。与新版艾丝美拉达不同的是,扮演卡西莫多的麦特·劳伦可谓是一张再熟悉不过的“老面孔”——从1999年面世的法语版《巴黎圣母院》出演卡西莫多B角超过400场,到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巡演最为广泛的英语版,麦特·劳伦对卡西莫多的演绎足有14年,累计演出场次高达2000场。毫不夸张地说,卡西莫多已经深入他的骨髓。

  玩的就是经典

  1993年,法裔加拿大剧作家Luc Plamondon开始计划将《巴黎圣母院》搬上舞台。也就在这一年,法国词曲作家Alain Boublil和Claude-Michel Schonberg已经创作了《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这两部剧目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功,世人看到了法国人创作音乐剧的实力。这一状况对 Plamondon的触动相当大,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情有独钟的他,被小说的魅力深深折服,立志将这样一部已经铭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巨作搬上音乐剧舞台。

  Plamondon找到了当时已经闻名欧美的法裔音乐才子Richard Cocciante,两人一拍即合,在1994~1996这三年里,Plamondon为《巴黎圣母院》写下了600页的笔记和30多首歌曲的歌词。1996 年年底,二人合作完成了拥有50段音乐、40余首歌曲,时长达3个小时的大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1997年Plamondon聘请了加拿大导演Gilles Msheu担任导演,由法国著名的Charles Talar演艺公司投资制作音乐剧《钟楼怪人》。同年,《巴黎圣母院》剧团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了正规化的制作,被誉为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家族企业。

  1998年,《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一连演出126场,一个月时间内 200万张门票被抢购一空,创下了“演出第一年售出最多门票数量”的吉尼斯纪录并保持至今。同时,还一举打破了美国百老汇与伦敦西区音乐剧独霸天下的局面,以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7种语言在全球上演。

  2002年,法语版《巴黎圣母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其后,原声盗版磁带一度成为音像店最热销的产品。这一次英文版来华演出,虽为法文版原班人马,但观众最直接的问题便是:这样一部著名的法国音乐剧,为什么要用英文演出?用英文演算正宗吗?主办方北京北展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演出总监张力刚表示,他也是在与法国制作团队沟通后才了解到,英文版早就替代法语版成为了《巴黎圣母院》的主流演出方式。也正是因为英文版的出现,才保障了《巴黎圣母院》的演出可以高质量地延续。

  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已经在欧美巡演了许多年,而法语版向英文版的转化,实际上来源于演出质量的需求。张力刚解释,“简单说吧,如果只是在法语演员中寻找优秀人才的话,选择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到英文演员,那就有成千上万的演员可选了。在一台演出中,硬件对演出质量的影响只占三到四成。剩下的大头,还是靠演员的质量来决定。我们现在参加演出的演员,都是在伦敦西区演大戏的演员。《巴黎圣母院》首演十年纪念演出的时候,当年演出的原班人马曾经在法国举办过音乐会。看起来的感觉,确实是‘廉颇老矣’。通过跟法国团队的接触,我们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把一部法语的音乐剧逐渐转换成英文版,在世界各地巡演。这么多年的稳定巡演说明,经过打磨的英文版所能呈现的,是《巴黎圣母院》最好的演出质量。”

  特别提醒的是,随着中文版《巴黎圣母院》筹备制作的展开,极可能的是这一轮演出将是该剧的英文版最后一次与中国观众会面。因为根据国际惯例,中文版推出的若干年内,其他语言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将不会在国内继续上演。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