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一九四二》:活着,然后崩溃

2012年11月29日14:19  北京晚报

  《一九四二》结束时,我发现影院中还有一小半人坐在座位上把影片的主题曲《生命的河》静静听完才离开。观看《一九四二》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当你看着灾民在逃难中将个体尊严的外衣一件件剥落下来,却仍然改变不了像野狗一样死去的命运时,你的心底会生发出彻骨的冰凉。这种冰凉不是像《万箭穿心》那样反映现代个体人生命体验的冰冷,说到底,那只是现代人在温饱后产生的时代情绪,是一种通病,虽偶尔会致命,但大部分人仍然活着。但《一九四二》的冰冷,是一种不忍目睹的绝望的冰冷,是在“活着”面前生命尊严、传统伦理和民族大义的全面崩溃,也是对视人民如草芥的强权的鄙视和无奈。

  显然,冯小刚[微博]对于这部酝酿多年的心血之作充满野心,他试图展示出“活下去”这个最原始的生理本能所具有的压倒性力量以及对最原始的生命诉求被漠视的悲悯。应该说,全片对于河南300万灾民被饿死事件的解读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见解,但做到了基本的重现和还原,历史的真相常常被遮蔽,而《一九四二》勇敢地将这些尘封的历史重新扒拉开,这也算是一次对亡灵们的告慰。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当人连饭都没的吃时,性往往就成了交换的大筹码,影片中有不少表现用身体换粮食的场景,有些用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让人动容。但有些片段,也许表现得有些过了,比如说,两场日本飞机群对混杂着国民党军人的灾民队伍的轰炸,画面上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可以说,冯小刚是用拍《集结号》中军人之间的战斗场面来拍摄这种“屠杀”场面的,表现的力度和目的是达到了,但是不是一定要表现得如此直观和血腥?

  表现小人物命运冯小刚一向得心应手,张国立、徐帆、冯远征[微博]等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有些细节甚至有点喜剧效果,这让被啧啧叹息声包围的影院偶尔传出轻松的笑声。影片对蒋介石的塑造还是比较客观的,陈道明将蒋介石老谋深算的政客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李雪健饰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和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本片中可以算作是良心的代表,只不过有时良心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衬托悲剧的无情,这也算是历史的一部分吧。王金跃 J166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