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票房有所预期,但《泰囧》堪称奇迹的成绩,还是让很多人意外。回过头来分析它的成功很容易,但造出一匹同样级别的黑马,很难。
黑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者说,正是因为伯乐眼瞎,认不出好马,这才成就了黑马的神话。其实从电影业内部来说,《泰囧》倒不是纯粹的黑马,从首日的排片量就可以看出,业界对此片的票房走势还是很看好的,只是没想到会水涨船高得这么快——一旦电影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那就是“现象级”的电影,挡都挡不住。
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泰囧》的成功原因,可以有很多切入口。很多人认为是喜剧片的匮乏导致了《泰囧》的成功,这一点我同意,事实上,去年笔者就曾在本报发表过短文,认为贺岁档不够火爆的原因,就跟喜剧片的缺席相关。贺岁嘛,过年开心,观众当然会想在电影院里开怀大笑,试想当初香港的贺岁片,大都也是这个路数。但类型优势并不意味着全部,一来喜剧的难度很高,极难复制;二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空间已经足够大,人口基数和银幕数摆在那里,各类观影人群都足以撑起恐怖的票房炸弹,加上贺岁档又是消费旺季,只要电影够好,不是特别的忤逆节日氛围,都会有好的收成——如果把《画皮2》挪到贺岁档,我认为票房说不定会更高;如果我们有其他赏心悦目的动作、科幻、魔法大片,只要好看,够热闹,观众也都会埋单。事实上,中国观众的观影消费欲望常常是被压抑着的,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票房都可以逆势冲高,要是把《007天降杀机》《霍比特人》什么的挪到贺岁档,那才会让我们知道什么叫票房巨无霸。
《泰囧》的票房奇迹,当然是建立在银幕数扩张的基础之上的,硬件渠道越建越多,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好货铺上去。中国观众的消费热情不弱,而且很宽容,特别是国产片,对制作、特效、场面什么的并不斤斤计较;而明星阵容、宣传炒作什么的,则已经被多次上当的观众们完全看淡:你炒得再热闹,明星人头堆得再多,内容不好看,照样折戟沉沙——《泰囧》和去年的《失恋33天》都证明了这一道理。
2012是中国电影市场大变的一年,市场已经越来越理性,货真价实值回票价的电影无一例外地受到市场青睐,躺在功劳簿上的大导演们则有被集体边缘化的趋势——幕前幕后的阵容都不重要,归根结底还是靠影片自身的质量说话。
随着国力的蒸蒸日上和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我们得习惯一枚枚票房炸弹的诞生。原先票房过亿就敲锣打鼓,现在,三五亿的也不稀奇。中国海军频繁冲破第一岛链进行军事演习后,曾引发某些国家的担忧,咱们的军事专家就说,这是他们不习惯,中国海军已经逐渐强大,多去几次,就让全世界习惯了;同样,咱们的电影市场也已经冲破了“第一岛链”,每年都会有新的票房炸弹甚至巨无霸登场,多来几部,也就习惯了。
在一个渐趋理性的市场里,一部正常的电影这么受欢迎,反过来也说明,我们不正常的电影太多了。
□图宾根木匠(北京 影评人)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