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猫》“说中国话”之前,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已经在去年推出了中文版,并且一诞生就创下高达数千万的票房。就在中文版《猫》在北京上演的同时,中文版《妈妈咪呀》已经开始在中国的二线城市展开新一轮的巡演,短短一年半时间,演出已经超过300场。
从《妈妈咪呀》到《猫》,这两部严格根据版权合同、从原装模子里“刻”出来的中文版音乐剧,很多细微处都能折射出中国音乐剧产业化的点滴进步。例如,与《妈妈咪呀》相比,难度更高的《猫》制作周期从前者的近一年时间缩短到只用了6个月;从《妈妈咪呀》中脱颖而出的一些演员,在《猫》中担任了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演职人员的职业化素养有了很大进步。而且根据相关的中外合作协议,从《妈妈咪呀》到《猫》,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定价、剧目品牌的推广等领域,中方参与度都进一步提高,演出中的中国元素也不断增强。
然而在记者看来,打造几部成功的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演出,绝不是制作方亚洲联创公司的目的所在。早在多年以前,现任亚洲联创公司总经理的田元就曾经负责过将英文版《猫》、《妈妈咪呀》等众多世界级经典音乐剧引进国内演出;如今她全力推动“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这种费时费事费力还要面对各种争议的项目,一定有着更深远庞大的计划。
通过观察和采访,记者逐渐了解到这盘“大棋”的全貌。无论是中文版《妈妈咪呀》还是中文版《猫》,都是希望在进一步了解西方音乐剧产业链内幕的同时,锻炼出一个成熟、完善的团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音乐剧创作人员和演员以及众多喜欢了解音乐剧的观众;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今后再推出更多具有原创精神的优秀音乐剧作品。这才是这盘“大棋”背后的“野心”。
“在向发达国家音乐剧产业链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我们还是瞄准了自有知识产权的作品,也就是本土原创。”田元自己也证实了这一点,亚洲联创已经在酝酿一些作品的雏形,但一切还需要时间,“小火慢炖”才能出精品。
有些中国艺术家喜欢一上来就玩原创,但实践证明,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部中国原创音乐剧能够达到国际水准,并且催生和真正推动中国音乐剧的产业化。而人们也越来越清楚,音乐剧绝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文化产业。从某个角度来说,好比汽车制造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具有严格标准。相比起早已熟悉掌握这一切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不能还没搞清楚该怎样“走”,就急着想要“奔跑”或“飞翔”。
因此,放下身段、放低姿态,从头学起,也许是一种更为有效实际和具有长远眼光的做法。从“单纯引进”到“学习模仿”再到“原创出新”,这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步骤也意味着,中国音乐剧市场潜力巨大,而整条产业链未来在中国的成长空间将超出人们的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