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沪剧《挑山女人》:哭点中富含大爱精神

2013年01月17日17:22  新民晚报

  戴平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宝山沪剧团推出的《挑山女人》,上演26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这出戏取材于安徽齐云山下的一件真人真事:“女挑夫”汪美红婚后五年丧夫,家中留下瞎眼的大儿子和年仅三岁的一对双胞胎。婆婆怕媳妇改嫁,离家独居。她选择养家糊口的工作是连男人都觉得苦的“挑夫”,每天挑着沉重的担子往返于3700级台阶上,还要时刻担心捆绑在桌子边的三个孩子是否平安。十六年走过的挑山路,可绕地球两圈!十六年后,她将一双儿女“挑”进重点大学。观看这出戏时,观众莫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放在我们座位前桌上的那包面巾纸,恰到好处地派上了用场。 

  伟大母亲感人故事 

  编剧李莉将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故事,改编成一出感人的沪剧。一级演员华雯将这位生活在当代社会底层,勤劳善良、坚韧顽强的平民妇女形象,刻画得丰满、真切、动人。 

  沪剧以反映现实生活擅长,原是扎根在泥土中的草根艺术。《星星之火》《借黄糠》《阿必大》《为奴隶的母亲》《妓女泪》等名作,都因生活气息真实浓烈而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以华雯为团长的宝山沪剧团发扬了这一传统。 

  悲情人生大爱升华 

  《挑山女人》没有空洞的说教,在艺术上极具感染力。全剧围绕着这个不幸的家庭遭遇的苦难展开,在一条长长的悲剧主线上,编剧波浪式地安排了几个哭点,使观者不断潸然泪下,如第一场丈夫病逝;第三场王美英冒着风雪和儿女一起挑山;第五场王美英给爱恋她的成子强写信,华雯都有大段唱腔,声情并茂地表现这个挑山女人在山路上蹒跚独行的苦难,表现她以柔弱的双肩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在戏里,主人公的形象一变再变,虽然青春流逝,但她的大爱精神不断升华,令人备感可敬可亲。 

  杨派新腔韵味浓郁 

  苦戏更重唱。华雯在《挑山女人》中唱的是杨派,脍炙人口的杨派艺术是宝山沪剧团的一面旗帜。在这出戏中,杨派唱腔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华雯是有名的“出新花旦”,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将杨飞飞的哀怨缠绵、沙哑醇厚、委婉悲切的唱腔,演化成为柔和中有高亢、缠绵中显亮丽的杨派新腔。最后一场戏,婆婆向媳妇下跪,感念她的万种辛劳,表达自己的愧疚,王美英又有一大段唱,唱出了挑山女人的甜酸苦辣,杨派韵味浓郁。 

  真切体验出色表演 

  华雯以挑山工的精神演《挑山女人》。她曾随着汪美红一起爬齐云山,体验在这3000多级台阶上母亲留下的汗水和泪水。有了台下的真切体验,台上的表演自然格外动人。她挑着一个剧团的重担,一步一步往上登攀,领略了创演现代戏的无限风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