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春晚,前面是拐点

2013年02月17日10:42  沈阳日报

  齐世明

  话说蛇年春节,有两个变化:一是放鞭炮的少了,二是串亲访友时,议论央视春晚[微博]的少了(弹与捧都觉得索然无味)。

  2013央视春晚,确实有点儿凉。尽管郭德纲[微博]“多年媳妇熬成婆”,在“纲丝”千呼万唤之中偕于谦[微博]终上春晚;尽管蔡明[微博]“树老根弥壮”,在与潘长江[微博]首度合作的小品《想跳就跳》中,鼎力“制造”了“春晚十大流行语”的五条(1.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2.瞧你们那模样,长得就跟闹着玩似的。3.没想到你人是微缩的,心还是猥琐的。4.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5.像你这种站起来都像没站起的人都站起来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站起来?);又尽管被誉为加拿大“跨世纪流行天后”的席琳·迪翁与宋祖英合作《茉莉花》,一曲混搭让人们饱享东方西方……

  但,整个央视春晚还是显得“包袱”忒重,“说道”忒多,尤其是与辽宁、江苏等卫视相比,热点不多,更乏亮点,让笔者不由得设问:央视春晚走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

  “弹指一挥间”,春晚已过了“而立之年”。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的“年齿”已不复英年,而被培养成一个“春节新民俗”之后,其受关注度、影响力也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端。然而,近年来春晚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多,称春节晚会已进入“衰落周期”,恐怕亦属不争的事实吧?

  对春晚,人们为何从期待、溢美到现在的“渐凉”? 品味它的“本名”:联欢晚会,回溯它的“少年”时期:喜气洋洋,皆大欢喜,不难看出,现在时的春晚已主动或者被动地异化了。

  当一场大众联欢晚会被赋予林林总总的“责任”和“任务”时,当年夜盛宴的一道“精神佐餐”(春晚,究其实就是吃饱喝足的人们共同看好看的节目,养养眼,开开心),被一年的大事、热点“封”至“表奖会”或“总结会”一般的地位时,这种淡化了娱乐精神的娱乐节目,又会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存留多少活蹦乱跳之基?春晚也成了一些人的PK台,那么,它也只能被广大的受众在心里渐渐地PK。 

  笔者放言,春晚到了一个拐点,此正为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变革的趋势,在中国叫做“各得其所”。回想腊月二十八开始,辽宁卫视[微博]等几大卫视率先推出春晚,天南地北的观众都熬至子夜要看看,本山被央视拒之门外的《中奖了》究竟“俗”得如何?

  初一晚上,更是五彩缤纷——江苏卫视[微博]的F4重唱《流星雨》唤回了多少中青年的记忆!本山的“小品谢幕之作”《有钱了》与东方卫视的鸟叔《江南Style》好一番PK,而浙江、湖南、北京等几大卫视都用各自的自选动作,让广大受众看到了更多的创意与策划。这样就使人们选择的多元和自主,有了更多的可能;而人们选择的多元性和自主性,正是百花齐放的必然,也是文娱勃兴的必然。

(责编: 饺子皮)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