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王 聃
始于2月17日晚间北京某酒吧的轮奸事件,相信稍微关注新闻的人都已知道了。不过,如同前年那起打人事件一样,它远非因真相被流露而使舆论终结。网民仍在讨论着涉及两起事件的同一人:17岁的李双江[微博]之子李某。关于该案的后续新闻也接踵而至:其父亲,歌唱家李双江已经气病,在医院接受治疗;母亲梦鸽[微博]透露,案件正在查处中,并表示按照法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又希望儿子能得到媒体和大众的宽容。
自古慈父多败儿。此刻,几乎没有人会去怀疑李双江与梦鸽夫妻亦忧亦悲亦追悔莫及的心情,但涉案的李某注定很难让人同情起来。轮奸手段恶劣到了极点,是对基本社会秩序与规则的挑战。更惹人注意的是,李某的行为还可能涉嫌“二次犯罪”———2011年,因为无故伤人,被收容教养,可获释不过半年又再涉轮奸而被刑拘。
一个飞扬跋扈的少年正在令家庭陷身于舆论口水中不能自拔,痛定思痛,不可或缺的依旧是对悲剧缘由的厘清。事实上,关于其种种乖张行为的所由何来,网友们已经谈论很多。归结起来原因不外乎如此:因为优势家庭地位,长期以来形成强势与不受控制的心理,跋扈是一种权力意识的代际传递;李双江夫妻对儿子过于溺爱,最终导致了小霸王式下一代的出现。其实在我看来,此案更是心灵教育失败的一个样本。
恶意伤人也好,涉嫌轮奸也罢,种种与17岁少年身份深度不符的行为,说到底都是个人价值观与道德观溃败的结果。我们当然很难说一切都与权力意识和溺爱式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无关。“赢者通吃”意识其实早已经弥漫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但将一切归于此种泛泛的原由,无法杜绝下一个的出现。至于说到溺爱,在独生子女的年代,它远非李双江一家之行为,现实也早已经验证了溺爱并不必然导致不听话下一代的出现。正因为如此,反省必须更具体与细微,必须直指日常的教育方式与路径。
不得不承认,至少从公开的相关资料来看,李双江对儿子的“才艺教育”是成功乃至超群的——— 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他还曾获得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等多个奖项,2009年甚至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 但此种个人才华上的不凡,是否也意味着心灵教育的同步缺失?要知道,人的接受能力与容量都是有限的,对实用与可变现领域的过度投入,也就意味着对其他形而上精神的干瘪吸收。换而言之,越多个体才华,也就意味着可能要承担更多的心灵寂寞与滋润苍白。
与头顶上的星空一样,内心里的道德与秩序法则也不会自动生成。一方面,这需要社会提供一种黏合文化,以看得见和可兑现的正义,来培育每一个人对于行为边界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对于心灵教育的日常嵌入也不可或缺,这更依赖于每一个家庭乃至个体来推进。显然,我们的社会在心灵教育上重视得远远不够。物质的、名利的现实空间中,教育也在经历着肤浅化的过程。孩子在很小时就被捆绑在“出人头地”的风车上,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在以出类拔萃或顺利升学为指向。浮躁的教育生产线上,难免制造出不被约束的产品。以此对比,我们会轻易发现,李某或多或小正契合了类似生产与失守的过程。
星二代、17岁、轮奸、重复犯罪,无数个标签正在张贴于李某身上,这就顺理成章会衍生出多种解读。无论如何,都请别用单一的视角去看待他。任何引发强烈关注的公共事件,其实都有着细微的生成路径。关注他,还请关注其经历与受教育过程。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近这个只有17岁但好像又躁动了许久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