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没讽刺再好的角也出不来

2013年02月27日09:49  新京报 微博

  【郭德纲[微博]上春晚利弊谈】

  一方面,上了春晚的郭德纲提升了事业格局,给更多的观众送去了笑声,另一方面,离开了剧场的郭德纲也失去了如鱼得水的“民间”,发挥得不温不火,不功不过。

  郭德纲登上央视春晚[微博]和元宵节晚会,反响平平。有人牙尖嘴利,说“郭德纲要想多说几年相声,以后别上春晚了”。也有人措辞温善,说“登上更大的舞台,郭德纲变‘好’了”。不管从哪个角度吐槽,电视里的郭德纲不像在剧场里那样好笑,这是共识。

  客观而言,郭德纲在春晚的表现中规中矩:甩了几个还算响亮的包袱,但没能成为晚会的爆点。春晚结束之后,谈论“找力宏”的人远远多过谈论相声的人。郭德纲变得“不好笑”,首先是受制于舞台的特性。不管是早期在天桥茶馆,还是后来在北展剧场,郭德纲是自由、狂狷、毒舌的,娱乐效果第一,哪怕语多“三俗”。工农兵学商,没有他不敢调侃讽刺的。古往今来事,都可能被抓哏放进相声。郭德纲本有天才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再给他以想讽刺谁讽刺谁的自由度,演出效果必然是爆棚的。兴之所至,还可以开一些情色玩笑,上一些重口味桥段。

  但这仅限于剧场相声,到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就全变了。尤其是到了春晚舞台上,表演程式固化,言说尺度受限,相声也有“绿色无公害”的义务,能有正能量最好。传播半径扩大,发挥空间缩小。郭德纲能讽刺的人群急剧萎缩,基本上只能拿自己和老搭档于谦[微博]开涮了,而且不能太“三俗”。他的非汤武、薄周孔、蔑视权贵、鞭笞同行的“浑不吝”无从施展,基本上只能学学唐山话、吃吃方便面了。两场相声看下来发现,在春晚和元宵晚会的规定情境下,剔除了生冷不忌的调侃、砸挂和伦理哏,郭德纲也并不比同行有更多办法来取悦现场观众。

  当然,现场观众也有问题。郭德纲的价值在于他根植“民间”,一直坚持为草根说相声。晚会现场的观众有多少“钢丝”?真不知道。好的相声演员和他们的衣食父母有很多共享信息,一方在台上嬉笑怒骂,一方在台下“噫”声不断,彼此激发,把气氛推向高潮。郭德纲在央视表演遇到的问题是:场子太冷,始终没有把水烧开。

  今年春晚的标志性事件是:赵本山[微博]向郭德纲“交班”。这不只是小品向相声让渡整台晚会的压轴位置,也是50后喜剧天王向70后搞笑圣手传递火炬。众所周知,赵本山是因为健康原因和创作分歧而离开春晚舞台的,郭德纲作为唯一声望和成就接近本山的人顶了上来,被寄予莫大的期望。但事实证明,赵本山无法冲破的玻璃墙同样圈绕着郭德纲。一方面,上了春晚的郭德纲提升了事业格局,给更多的观众送去了笑声,另一方面,离开了剧场的郭德纲也失去了如鱼得水的“民间”,发挥得不温不火,不功不过。

  喜剧就是让观众看到“低”于自己的事物,在优越感中爆笑。在红彤彤的舞台上,任劳任怨的于谦还在,但那个“洋洋自得”的郭德纲不见了。没有讽刺的锋芒,再好的角也出不来。

  □李星文(北京 媒体人)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