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师安
与前作《海洋天堂》一样,由薛晓路[微博]编剧并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以下简称《西雅图》)是一部剧作扎实、表演加分的电影。但不同于《海洋天堂》的催泪,《北京遇上西雅图》流畅而温暖。它用好莱坞药方勾兑中国汤料,尝试为陷于时尚泥淖之中的国产都市爱情片破局。
“药方”其实并不新鲜,就是遵从类型电影规律。在好莱坞,像《西雅图》这样的影片通常被归入浪漫爱情喜剧的范畴,但其源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神经喜剧。这种类型以乖僻的人物性格和犀利对白见长,同时包含一定的世态嘲讽意味,八九十年代后又再次复苏,《风月俏佳人》《当哈利遇见萨莉》《西雅图夜未眠》等影片因为赶上当时的学英语热潮而在中国颇有人缘,冯小刚[微博]的《不见不散》便是典型案例。
毋庸讳言,《西雅图》有着对《西雅图夜未眠》鲜明的致敬用意,甚至是本片的灵感源头。当汤唯刚刚踏上西雅图的土地,那部电影几乎就是她关于这座城市的唯一认知,更不消说那个穿针引线的鬼马小孩儿、结尾的帝国大厦楼顶场景等,看过的人无不会心。但《西雅图》并没有因此而被绊住手脚,赴美产子的拜金女汤唯遇见落魄大叔吴秀波[微博],故事就在两个毫不搭界的人中间慢慢生长。从最初的互不待见,到特殊情境下的心灵靠拢,临别时的猝然发觉,以及最终符合所有人期待的巧合重逢,乍看去丝毫没有新奇之处,但胜在细节的埋伏到位和情感的铺陈得当,那些从人物性格和处境中申发出来的情绪和笑料都十分自然,使得影片产生了一种在幽默与感动之间转换自如的迷人气质。
在异域空间里,《西雅图》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当下国人金钱、权力与阶层关系的真实图景——这正是神经喜剧的拿手好戏。前半段中,汤唯的蛮横骄纵和颐指气使,以及与作为智识阶层但遭遇人生低谷的吴秀波的各种矛盾,正是当下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微妙指涉。但同时,它又是一部宽容的电影。影片没有因为女主角又是小三儿又是拜金女而预设道德批判立场,也没有因为故事发生在异域,或赴美产子这一稍嫌争议性的话题而戴上有色眼镜,而是通过剧情的反转,展示出汤唯这一人物背后无处诉说的辛酸与无奈,并触底反弹,彻底激发出人物身上的正能量。通片看下来,《西雅图》对类型的理解,明显区别于那些还停留在表面元素和桥段拼贴的国产片,而更加内在、更加融汇在人物性格与故事肌理之中。影片不仅精准地把控着影片的叙事节奏,且蕴含着其关切社会、抚慰人心的现实温度。
必须要提及的是两位演员。如果没有汤唯和吴秀波恰如其分地表演,影片故事的感染力一定大打折扣。汤唯的颠覆性表现,证明了她不仅擅长扮演深沉内敛的女性,面对如此不乏喜剧色彩的小女人角色同样游刃有余。而作为转战大银幕后第一部独挑大梁的电影,吴秀波同样将其好男人与萌大叔的魅力展露无遗。两人一热一冷相得益彰,整个银幕都充满他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