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江
伴随着中国元素在世界文艺的日渐流行,欧美人更愿意从归化他们游戏规则的亚洲作品,而不是纯正的内地或港台作品里,指认他们价值方面的选择。
李安凭借他的商业寓言《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力挫斯皮尔伯格的历史大闷片《林肯传》,在文化圈和传媒圈引发一片聒噪。热情的华语片支持者与从业者们,似乎一下子在暗夜的海上,见到了久违的航灯。不过,实质或许与他们的理解有些偏差。
《少年Pi》的拍摄成本据说是1.2亿美元,如果按照正常的电影盈利公式,这部片子票房需到3.6亿美元才算赚钱。由于还要角逐奥斯卡,公关费用、加上各地的放映宣传费用还要花上一些,估计真正盈利需要卖到4亿美元上下。《少年Pi》北美票房一般,过亿而已;但北美市场以外的票房却达到4亿多美元。全球净赚正迈向两亿美元,谈不上什么大胜,但赚钱总归比赔好,向来,李安的电影能上2亿票房就算好成绩了,《少年Pi》算是创了一个新高。
有人说,《少年Pi》的成功,可能会使美国影商日后更加重视中国市场。这话有些迟钝。其实早在《少年Pi》做投资收益预测时,电影公司就认为该片的亚洲票房会高于北美。说美国人不重视中国市场,未必。只是美国电影目前还不知道怎么讨好中国观众。早先从斯皮尔伯格来华拍片用中国演员开始,一直到后来用周润发和章子怡[微博],中国元素一般很难在美国片中占据主流位置,这一直是构成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地位起伏的因素。目前除了《功夫熊猫》,美国人暂时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不管是原来的2亿美元票房上下,还是今天的突破5亿美元,李安的市场成绩都只是小有盈余,与辉煌无干。他这样的导演在美国,或许会被视为来自东方的文艺范儿导演。但究其影片“文艺”的纯度,恐怕又比拍《杯酒人生》的亚历山大·佩内、拍《迷失东京》的索尼娅·科波拉要逊色不少。甚至比拍美国版《无间道》时的马丁·斯科塞斯都要远远不及。当年《卧虎藏龙》虽然拿的是专门奖励文艺片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可《卧》除了拍点竹子和山顶的云雾,实在看不出它跟《窃听风暴》《美丽人生》《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天堂电影院》《芳妮和亚历山大》有什么内在的精神与人文牵连。《卧》片放到港台,不会被承认为合格的功夫片,当然更不会被认为是文艺片,它的奥斯卡缘分里,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读和李安的幸运,占了很大关系。
同理,无论是没争议的《断背山》,还是争议性的《色·戒》,都很难说是标准意义上的文艺片。倒更像是一个经过了商业片洗礼的导演,所制作的美或欲的银幕甜点。它们中有阴柔的颠覆与挑战,与李安的早期影片在柔和度上一脉相承,却又多了不少对暧昧和催眠观众的执迷。如果说执迷也算是“文艺性”的一种,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只能说李安实在太幸运,毕竟希区柯克在捍卫自己风格时更执迷,却仅仅拿过一个安慰性质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伴随着中国元素在世界文艺的日渐流行,欧美人更愿意从归化他们游戏规则的亚洲作品,而不是纯正的内地或港台作品里,指认他们价值方面的选择。李安在国际声誉上的高成功率(恐怕是黑泽明以后的第一人),得益于他风格和性格上的讨巧,也得益于白人主流文化对有色人种文化的选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只要模仿者不太多,对华语电影本身算不上伤害。不过,怕就怕新一代影人修为不深,文艺范儿再未泯,循着李氏成功曲线一路复制下去,挡风玻璃上难免又要撞烂一堆蛾子。虽说每个人都难逃宿命,但大家好赖也是性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