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别让“海派唠叨”毁了海派话剧

2013年04月01日14:36  北京晨报

  最近几年京城上演的上海话剧界的小剧场作品为数不多,相比众多京城小戏赴上海及周边巡演的热闹,更显得冷清。上周末,受北京人艺“2013首都剧场精品剧目”展演之邀,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话剧《活性炭》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该剧舞台有着海派话剧的精致、表演细腻和所谓“白领戏剧”针砭现实的风格,但剧情从开头就预料到结尾,台词如同电视剧的对话般啰嗦直白,没有让观众感到欣喜和近年来上海舞台剧的进步。

  上海人以生活讲究、做事精益求精著称,这些“海派文化”潜移默化到舞台上,也反映在所有的海派剧目中,但也往往因为太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格局,太纠结于形式而放弃了优秀作品应该有的高度。戏剧的观众和电视剧观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更何况《活性炭》这样电视剧中司空见惯的人物关系和高度雷同的故事,缺少的恰恰是戏剧场面的开掘,发人深省或感人至深的情感。

  孟京辉导演曾经在某次研讨会上批判过上海所谓的“白领戏剧”,认为“标签式的概念化处理,肤浅苍白”,可谓是一语中的。这也正是长期海派戏剧没有在京城引起广泛关注的结症,此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带来的《原告证人》、《资本·论》和《活性炭》三部作品,反响最好的就是捕鼠器工作室出品的改编自阿加莎小说的《原告证人》,毕竟还有小说原著的文学力量。当今的舞台上好剧本难寻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舞台剧剧本的文学性、艺术性要求更是高于影视剧。

  还记得上一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规模进京演出是在2004年,带来四台大戏,同样是在首都剧场,焦晃主演的《正红旗下》震撼了京城的话剧观众,他们对老舍作品精到的诠释、舞台上的讲究给予高度评价,其水平绝对不在北京人艺以下。其他三台剧目《艺术》、《蝴蝶是自由的》、《长恨歌》也是各有千秋,至今让人难忘。但不知是因为近年来影视剧对话剧舞台冲击太大,还是话剧界的急功近利,让近年来的海派话剧舞台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和璐璐

(责编: Louisa)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