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彼岸》:北漂青年的悲喜奏鸣曲

2013年04月15日16:09  北京青年报

  彼岸公寓是话剧《彼岸》中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唯一的场景。看完话剧就会发现,“彼岸”这两个字取得何其合适。一群北漂青年在北京这个巨型城市中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想要达到某种彼岸,或者是一种心灵上的境界,或者只是身份的转换,变成一个能够融入这个城市的人。

  整部戏是标准的群像式结构,房东老袁是一名网络GRE的讲师,其实他的职业也是一种帮人达到彼岸的工作。故事由每次他开始录播课程开始,他对那些虚拟的同学的开场白正好和剧场的观众达到某种重合,他那看似独白的话语中,有对自己生活的描述,有对学生的鼓励。而这种温情的鼓励一方面是送给剧中那些正体验北漂辛酸苦辣的房客们,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说给我们场下的观众听。除了房东,这间公寓里还有五位房客,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有枪手编剧、婚纱摄影师、三流都算不上的女演员,还有一个号称“白骨精”的女白领。最后一位是带着明显南方口音的女孩,因为来寻找男友来到这座公寓,男友没找到自己却不走了,最后成了淘宝店主。

  从这些角色设计来看,编导的意图也比较明显,想尽量涵盖现在“北漂”的职业。每一位房客都是一种缩影,将这个行业的特点以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表现出来。怀才不遇的枪手编剧终于写了独立署名的作品,我一直觉得这个角色是带有编剧的自传色彩的角色。女演员最后也终于做上了梦寐以求的女二号,前途一片灿烂。或快或慢,每个人都在慢慢接近自己的理想,到达那个苦苦追寻的彼岸。这是贯穿整部戏的精神内核。

  导演说,在这个时代,想做出好的艺术作品,根本不需要你去创作,你只要去记录就足够了。确实,这种群像式的描绘更多呈现的是生活的表象,编导也并没有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两个小时,忠实记录舞台上这群普通青年的悲欢离合。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虽然有些人物稍欠立体感与深度,但是编导在台词与细节上却非常“接地气”,该搞笑的时候肆意狂欢,该煽情的时候却适可而止,避免陷入俗套的苦情。

  整体上,《彼岸》是一部温情的作品,可是它也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剧中作为老北京的老袁讲述因外地人“入侵”导致北京本地人利益受影响。当这种对有限资源争夺的讨论在舞台上被大声说出来时,整个剧场静悄悄的。我当时在想,此刻场下的北京人和外地人是不是都找到了一种共鸣感。很显然,编导不会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能做的只是在剧中做一个妥协。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