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影视生产需要编剧职业化

2013年04月17日11:41  新京报

  “产品研发式”的影视生产,需要职业化的编剧。盛大文学编剧公司意在于此。

  张艺谋想拍一部变态爱情片,不用与圈内人打探收风,直接通过网络搜索就决定把唐家三少列为首选编剧,因为他专注于创作此类剧本——听上去是不是很像痴心妄想?实际上,刚刚成立的盛大文学编剧公司,目标便是如此。

  4月中旬,盛大文学编剧公司成立100名签约编剧将被盛大文学编剧公司“圈养”;这些编剧将为影视公司定向提供类型化剧本。山东卫视也现场与编剧公司签订了《红高粱》的电视剧改编协议。

  长久以来,中国影视被形容为前店后厂的作坊式生产:每年上万集的电视剧是由上千家影视公司凑出来的;大多数影视公司前面招揽顾客销售,后面寥寥数人手工式打磨生产;剧组也是临时拉队伍凑成,拍完立马解散。编剧更是散兵游勇,独立作战,自己接活儿自己干活儿自己交活儿。

  实际上,在市场上表现更为优秀的韩剧与美剧,多数都不是编剧单枪匹马创作出来的,而是团队作战。韩剧编剧有编剧助手为其查询资料、设计部分人物与台词。美剧通常由10人左右的编剧团队组成,有的负责设计情节,有的负责设计对白,有的写分场大纲,有的写分镜头脚本。这种创作模式,生产过程更精细化,编剧完全职业化,保证了剧作可以复制、批量生产,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内地的“金牌编剧”,依靠的是个人才情和积累的技巧。但当个人才情、经历消耗过度,便会出现自我诉求大于大众需求的作品。一两部剧成名、其后作品大失水准的金牌编剧,比比皆是。

  类型化、商业化是近两年来市场化的影视制作尤为强调的概念;近两年来,成功的影视作品大多也都类型化、商业化充分。《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些小成本电影,票房一再冲高,其原因便在足够类型化,观众方便选择。《抗日奇侠》《箭在弦上》《百万新娘》,这些投资、阵容都不起眼的“神剧”,故事狗血、价值平庸、剧情离奇,收视率和市场表现却能打败不少大投资、大阵容的“情怀之作”,其原因也在于足够类型化。

  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让分析大量观众的行为、预判观众的反应成为现实。美剧中《纸牌屋》广受赞誉,其对业界的颠覆性意义便在于首次使用了“大数据”理论:通过3000万次用户体验的分析、400万条用户评价、300万次用户搜索操作、以及用户观看的时间等,最终得出哪个导演、哪个演员、哪个题材最受欢迎——影视不再是盲目的生产、被动的被消费,而是变成“产品研发”,有逻辑、数据、分析支撑,进入工业化通道。

  盛大此举是否改变中国的影视编剧生产形态,或能窥一斑。

  □梅子笑(北京 媒体人)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