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记行
□Howie(影评人)
6月23日,为期9天的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结束了。有人在微博上晒出电影节的票根,有人在说电影节的得失,我也翻出了一点私人的记忆。
第一次去上海电影节是2002年。那年印象最深的,是在大银幕上看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电影节翻译的名字是《豆蔻年华》。那个时候比较文艺的影迷都喜欢岩井俊二[微博],但能在大银幕上看他的片,实属难得。记得看完电影,坐我旁边的朋友问我:什么感觉?我说:Playit again(再放一遍,来自伍迪·艾伦某部电影的片名)。那大概是我观影经验里的一个重要节点,开始明白Size does m atter(银幕尺寸确实重要),不光是对商业大片,对好的文艺片更是如此;后来差不多每年都去香港电影节,也是因为这次体验。
今年的体验更特别,有六部现场钢琴伴奏的希区柯克默片进行放映。负责弹奏钢琴的John Sweeney来自伦敦,从1990年就开始为默片伴奏,可谓大家。我看了五部,其中《孟克斯人》(The M anxm an)最爽。这部通俗情节剧的虐心程度,堪比去年在上海电影节看的修复版《一江春水向东流》,讲的是一对好朋友,其中一人出海远航,把爱人托付给好友照顾,谁知爱人、好友珠胎暗结,还以为出海远航的哥们死了——— 结果当然是他没死,回来了……如果只看这一场,很难发现John Sweeney的配乐因应剧情变得行云流水、华彩不断,加上影片构图用光俱佳,真的是赏心悦目。连我这么内敛的人,都忍不住在一片掌声中送上了欢呼。
所谓影迷,其中一定有很多人是愿意为了这些体验奔波的吧。就像10年前在香港电影节,碰到最多次的导演是陈可辛(和吴君如[微博]);这次在上海电影节,碰到最多次的导演是郑大圣(还听他说了《刺杀本·拉登》放映时灯泡亮度不够的神解读)。我想,这样的导演应该就算影迷型导演了吧。而这位影迷型导演去年的新作《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都在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广州“先锋光芒”电影展映活动上放过。
这也是去上海电影节主要的工作目的:看国产片。无论是《旅程》(杨超)、《云的南方》(朱文)这样的艺术片,还是《疯狂的石头》这样的商业片,都曾经有幸在上海电影节提前看过,后来帮这些电影做了些事。前者在“先锋光芒”放过,后者在广东和全国都创造了当时的票房奇迹,南方都市报作为率先力荐它的媒体也与有荣焉。可惜今年看到的好国产片不多,《念书的孩子》、《爱未央》、《守候》、《一直是晴天》……有太多有种种不足的国产电影了。《青春派》(刘杰)、《大明劫》(王竞)算是不错的,据说《我的影子在奔跑》(方刚亮)也很棒,希望这些暂时还没有什么声息的电影,能来“先锋光芒”展映,或者有不错的票房回收。
有人在“知乎”上问:对于你来说,电影是什么?我说,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电影节让人遇见更多的电影,遇见更多的人,但愿每一次电影节的经验,都能对我们更好地和这个世界相处,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