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断奶》播出沪语版显亲切

2013年09月06日16:21  新民晚报
电视剧沪语版《断奶》剧照图TP

  昨晚,电视剧沪语版《断奶》在电视剧频道开播,那熟悉的乡音飘荡在上海城市的千家万户,给上海观众带来了一丝久违的亲切感,也让许多来沪闯荡的新上海人在荧屏前更方便地学起上海话来……今天下午,另一部电视剧沪语版《婆婆来了》也在同一频道开播。随后,《保姆》《月嫂》等剧的沪语版也将陆续排播。若首批四部电视剧试播沪语成功,第二批约10部沪语版电视剧也会投入配音并在明年播出。

  关爱沪语好办法

  首先与观众见面的是由雷佳音、佟丽娅、郭凯敏、张小磊等主演的《断奶》,由于此剧表现的就是上海城市的家庭生活,剧中角色纷纷说起地道的上海话,令人感觉此剧更接地气、更有“上海味道”,剧中那些上海市民也似乎由此变得鲜活起来。荧屏上打着中文字幕,剧中人却说着一口上海话,如“我们”变成了“阿拉”、“长脸”变成了“轧台型”、“出租车”变成了“差头”、“那不行”变成了“勿来三”……

  多年来一直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话奔走呼吁的著名笑星、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昨晚对记者说,用电视剧这一大众喜爱的艺术方式来关爱沪语是一种好办法。他还建议,除了荧屏外,老上海的经典电影也可配成沪语版播映,如《乌鸦与麻雀》《天涯歌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观众一定非常踊跃。

  申城观众有基础

  这次播出的首批沪语版电视剧大多是上海题材。如金牌编剧王丽萍的力作《保姆》,当年在上海播出时正值春节期间,其收视率之高甚至还超越了央视春晚,爆出了当年一大新闻,此剧聚焦申城百姓的平凡生活,这次播出沪语版,若能让“小保姆”陶虹说上一口带有家乡口音的“洋泾浜”沪语,效果则更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曾一连推出三部沪语电视剧《孽债》《夺子战争》《何须再回首》,就创下过不俗的收视奇迹,使许多上海观众一说到沪语电视剧,至今对此津津乐道。由于后来政策对方言拍摄影视剧有所限制,致使沪语电视剧出现“断档”并长达整整十六年之久。直到如今,上海孩子们大多都不会讲地道的沪语时,人们才发现应该对保护方言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否则这座城市将有流失母语的危险,由此,近年来,关心沪语命运的市民越来越多,沪语上荧屏、上广播、进学校、进公交车,甚至在筹划进地铁……去年,《新闻坊》首次尝试用沪语播出周末版,收视猛增三成,受到了上海观众欢迎。前不久,电视剧频道举行沪语试播会,千余份调查问卷中有83%的观众表示非常期待。

  城市母语不该丢

  实际上,近年来,沪语不仅生存现状严峻,还受到了某些影视剧脸谱化的“矮化”,引发上海观众反感。如《金婚风雨情》中,有个上海姐夫搞婚外恋,不仅形象猥琐,还不时地蹦出些上海话来;如《风声传奇》中有汉奸爆粗口,露出的也是一口上海脏话。因此,这次荧屏集中播出一批沪语版电视剧,不仅让人有时隔多年重新归来之感,更有让上海话“回归正道”之用。

  其实,播出几部沪语方言电视剧影响不了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大局,虽然播出数量非常有限,却对保护、传承各地方言大有益处。各地方言是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也有利于形成文化的多样性,如“沪谚”等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呼吁,给上海话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让它自然发展,因为它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母语。

  事实上,目前影视剧中受限的主要是南方方言,这是一种语言上的不公平。如在央视春晚中,说着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山东话的小品都可以上,但一直没有出现过上海话的小品。这对于覆盖全国的央视平台虽然可以理解,但对于本地荧屏来说,播出沪语剧没有理由受限。   首席记者 俞亮鑫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