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靠演员自律刹不住高片酬

2013年09月25日16:08  北京青年报

  影视行业内部分人员片酬、稿酬、薪酬过高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上周,中国电视演员工作委员会就此发出呼吁,倡导演员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过,此呼吁是否有助于问题解决,令人疑惑:其一,就此呼吁表态的演员近百人,其中不乏行业的明星大腕,呼吁之后他们是否以身作则自降片酬,有待考察;其二,没有表态的演员是否会受到此呼吁的约束,情况不明;其三,仅靠呼吁能否解决部分演员行业片酬过高、从业人员收入相差悬殊问题,尚待商榷。   

  想解释演员为什么片酬高,就要说清这钱是从哪儿来的。一个渠道来自电视剧行业爆发式增长和主力卫视竞争加剧。2008年开始,几大一线卫视相继加大了购剧投入。有数据显示,2011年,电视媒体用于购买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支出约在60亿元,增速最高达到15%,直接导致电视剧购买价格提高;华谊、华策等龙头老大上市之后,大量热钱涌入,近几年电视剧产量暴增。演员成为第一投资对象,于是,演员片酬从一部电视剧总投资的20%占比,增加到44%,这还只是平均数,很多电视剧甚至达到70%。有制片人戏称,整个剧组都在为演员打工。

  但高片酬、高产量背后是巨大泡沫,从2001年到2012年,电视剧产量逐年递增,但每年播出的剧集总量始终维持在7000到8000集范围——产量越高意味着库存越多、风险越大。今年开始,电视剧行业在高速冲刺后有了刹车迹象,不少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由于广告招商和收视率未达预期,花钱越来越谨慎,倒逼制片方不得不控制演员片酬,在制作方面加大投入。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控制下,电视剧的投资正在回归理性。

  不过,“看不见的手”不只是市场,还有“游资”。其中包括豪掷千金为博美人一笑的煤老板,手里揣着闲钱、抱着有枣没枣先打三竿子、千金散尽还复来想法的富商,以及部分政府组织。军事题材、民族题材、地方题材不少都有不差钱的“部门”撑腰。这些游资的共同特点是,花钱感性而随意,目的也通常不是为了投入产出,而是为了在某一级别的播出平台上亮相,如同在名胜古迹上刻下“到此一游”。有统计数据指出,中国目前有近2500家机构在从事电视剧制作,真正盈利的只有十几家,其他机构中有相当比例在靠这些“公益资金”维持生计。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手立一手破,左右互搏,今日影视行业无序和喧嚣。

  演员片酬问题和演员工作委员会的职能有关。其实,这个团结了行内中坚力量的组织已具备美国演员工会所拥有的自我管理、内外协作能力。为成员争取利益而奋斗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对内平衡部分演员的高片酬和大多数演员之间的巨大悬殊;对外与制片委员会、导演委员会谈判争取权益。若想获得这种权利,就需要把自己置身于业内的核心位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实行收视率、票房与演员片酬的挂钩,让演员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与行业其他成员休戚与共、风险共担。这些行动远比以职业道德、责任、良心等模糊标尺去自律、拷问实在和有效。文/本报记者 祖薇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