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地心引力》有什么开创性的东西,首先就该是其真实的太空体验。从观影效果上,《地心引力》所营造的太空真实、带有触感,彷佛那个太空世界触手可及。影片以出色的视觉技术去还原人在太空的状态,帮助观众进入影像的太空世界,并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那个世界的神奇。
太空长镜头:真实的太空体验
电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帮助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去了解更多的未知。而科幻片显然是电影里最神奇的类型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介绍这个世界,而是去创造一个新世界。大多数观众都没有去过太空,但我们却都了解太空是个什么样的,包括人在太空中的状态。这些经验大多来自电影,或者说是科幻片。对于《地心引力》这种电影,它首要的意义也是带我们去体验太空世界。
为了能让这种体验更真实,影片尝试用更自由的镜头来还原太空世界。就像片名叫《地心引力》,当故事发生在一个失去了地心引力的地方,场景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如尘埃一样漂浮在太空中,渺小、无力。而脱离了引力束缚的摄影机,也将以更自由的方式,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不停地环绕、巡视着角色们。所以,在《地心引力》开头就有一个十多分钟的长镜头,而且这个镜头是以非常自由的方式运动。它打破了在陆地上传统拍摄方式的束缚,摄影机完全没有了空间限制,你不必担心镜头在运动中会撞到什么东西(因为太空无限大嘛)。更由于无重力的原因,镜头可以从头顶摇到脚底,并环绕一周,无需任何停顿。对此类完全无限制的镜头,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太空长镜头,这是一个只有在太空中才具合理性的镜头运动方式。
无拘无束的运动镜头成了一双眼,它是观众的一双眼。试想,当镜头以模仿宇航员漂浮轨迹的方式去拍摄其他宇航员时,无疑让摄影机(以及背后的观众)变成了又一名宇航员,我们是片中的另一名太空幸存者。影片以这样的拍摄方式,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而这,首先增加的就是体验的真实。
一出好莱坞惊险剧
或者只有在太空中,你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人类的无助与渺小。将《地心引力》称为太空惊险片,正是由于影片将人放置于浩瀚宇宙里,让你去体会那种无力感。如片名所示,当你失去了地心引力,离开了你的母体——地球之后,你真如蝼蚁一样。无法呼吸,无法运动,只能听天由命,等待死亡。这种将人完全放置太空并无所依靠的设定,在之前的电影中是非常少见的,甚至连《2001太空漫游》等影史上的科幻神作,仍要让人依附于飞船、空间站或其他外星球。人类仍是包裹在其中的,而并非完全的陷入无尽的太空。
阿方索·卡隆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才把《地心引力》搬上大银幕,影响他拍摄进度的主要就是真实感的营造。所以当影片真正上映,其中的太空真实感也成为影片最被推崇的部分,连很多专业宇航员都对这种真实感赞不绝口。不过,如果仅是一部很真实的太空体验片,那就不如看记录片或科教片了,那样的影片会更真实。所以,在真实的同时,这还是一部电影,是一部惊险片,需要有更多的戏剧元素将之与记录片区分开。
影片在出众的视觉前提下,以一个非常好莱坞的剧本,讲了个太空遇险的故事。女主角多次遇险并成功逃离,期间还经历了伙伴的牺牲,自我的成长,最终逃离险境。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在太多惊险片里见过了,《地心引力》并没有逃脱这个俗套,整个故事都在预想的轨道上行进,这也是影片让人遗憾的地方。或者,这正是此类视觉片的通病,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视觉特效营造上,套路的情节以及单薄的人物都成为无法避免的事情。
成长与进化
其实,只要从视觉体验以及惊险片这两方面去理解这部电影就已经足够了。不过电影有意无意的在其中增加了一些隐喻的内容,让整部片子在科幻的同时有了点神启的味道。不知为什么,只要提到太空,总会让人想起很多神奇的内容,比如人类起源、神存在是否、生命的意义等等,似乎那个一望无尽的虚空存有世间所有的真理。所以在《地心引力》中,同样有了很多若有若无的指涉。
地心引力作为片名,同时也是片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成为地球的暗示,并特指人类对母体的依赖,当你离开了地球母体,失去了地心引力,你的生命也将随时面临危机。甚至,空间站都成为母体的暗示,当女主角逃开两轮危机,进入俄罗斯空间站。她褪去宇航服,在无重力的状态下蜷缩在太空舱里。这一场戏像极了婴儿在子宫里的样子,飘在后面的带子也有意让观众将之视为脐带,并进一步明确这种暗示。这样的镜头,即使不去讲隐喻与内涵,它首先代表的是安全感,如婴儿在母体的安全感,展示主角内心的变化。
所以,你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关于成长的电影。像所有冒险片一样,主角都是经历危机与痛苦之后才实现成长,女主角也是在犯了各种错之后产生新的变化,比如她变得更勇敢,变得更聪明。当最后与太空舱一起飞回地球的时候,她不再有恐惧,反而是放声大笑,她开始接受了这一切,这预示着她的成长。
而当影片结尾,从水中飘起的女主角奋力游向海岸,先是以爬行的姿态登陆,然后尝试着用双腿直立行走,并最终站了起来。这种如生物进化史一样的表述,同样成为主角内心成长的暗示。
(桃桃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