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2013年12月16日15:49  新京报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电影笔记】

  一部商业片需要大量的明星级演员,故事也就势必要向他们倾斜,这也就导致了主配角脉络不清晰——许多角色在影片中产生断裂,他们除了服务于一些说教的场景之外,再无动人之处。

  从《寒战》开始,港式警匪片的尺度越来越大,这一点被彻头彻尾地体现在了他们的拿手好戏——枪战。尽管《寒战》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悬念的设定上都停留在编导的想象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但也还算是在文戏上下了工夫。但在经过《扫毒》的一系列故事与人物上的断裂之后,《风暴》把香港警匪片的这种撕裂感再一次升华。在这部充斥着暴力与执法暴力相互较量的影片中,人们过多看到的和记住的,只是一些把战争片嫁接到香港街头的场面,以及简单粗暴到极点的人物关系。可以说,《风暴》就是一部在人物上毫无突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电影。

  《风暴》出自大龄新导演袁锦麟之手,他之前为陈木胜写过多部商业片,尽管都是当年炙手可热的商业片话题,但故事质量并没有突破。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了他的导演处女作上。

  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商业片,需要明星,也需要大场面。前者服务于观众情感,后者服务于观众的感官需求。如何处理好明星制与大场面对影片故事的损伤,其实是商业的难点。一部商业片需要大量的明星级演员,故事也就势必要向他们倾斜,这也就导致了主配角脉络不清晰——许多角色在影片中产生断裂,他们除了服务于一些说教的场景之外,再无动人之处。

  编剧出身的袁锦麟,本身在人物的内心设定上下了一些工夫,法制与情仇之间的矛盾,人物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心理,这些都是在华语警匪片中不太多见的尝试。但这些本应该加分的立意,却在大半篇幅的动作场面中被迅速冲散。比起《寒战》因为表演而使得原本的立意变得做作,《风暴》显然是一种先天不足。

  《风暴》在剧情上的问题与之前上映的《激战》类似。创作者为了丰富类型片中的情感元素,必要的时刻起到一定的煽情作用,往往会在作品中强加女性角色。这并非坏事。但如果人物关系没有完美融合到剧情之中,那就往往使得影片出现逻辑上的致命伤。《风暴》中悍匪陶成邦的情感戏,皆为最后的翻盘动机做准备,但却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而卧底的女儿被真正的悍匪老大残杀,煽情的层面也过于明显,甚至对角色缺乏最起码的雕琢。当然,创作者也大可以不必理会观众的感受,把这些设计当作一种突破。但实际上,《风暴》所谓的突破只是把手枪换成了重型武器,使人物的死亡时刻变得更加决绝。这毫无疑问是利用了视觉绑架的原则,只是这一次并不及格。

  影片也有很大程度上的致敬成分。比如之前提到的立意设定,以及悍匪的行事作风,多少能让人看到诺兰《黑暗骑士》的影子;高级督察吕明哲的内心矛盾与陶成邦的性感线索,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盗火线》。更不用说在场面设计上对美剧的无休止借鉴。致敬并无问题,但如果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剧情,没有掌握精髓,那很容易会让人产生抽离感。就像是《无人区》向经典西部片致敬的骑马救人的场景,《扫毒》中向《独臂刀》致敬的断臂情节以及《喋血街头》中的人物关系,它们都很好地成为了一场场的废戏,出现在观众的嘲讽之中。

  □王沐(北京 编剧)

(责编: 应声虫)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