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炮轰影评人:导演无烦恼

2014年01月23日17:46  综艺报

  文/徐江

  是面带微笑,把严肃寓于温情或笑闹赠与观众,还是不知不觉回到自己年轻时极其反感的那些一脸严肃、满脸官司的影片方式中?

  导演冯小刚[微博]又在微博上放炮了,这次不是孙海英[微博],是“影评人”。

  事由当然还是贺岁片《私人订制》。不过这次艺人与媒体之间的爆发,确实也来得蹊跷:上映10天票房过5亿元,已在华语2D电影最快“破5亿”排行榜中占据了第二位!这样的成绩,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再说冯式喜剧,自20年前出现以来,卖座与批评声并进,几乎已经成了规律,这应该不算什么。

  一切的症结,恐怕还是缘于去年的《一九四二》,甚至更加遥远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应该是冯小刚迄今为止,最耗心力的影片(可能都没有“之一”这两个字),媒体人也是一片喝彩,可票房失败,这让对上座一贯自信的冯导很有些挫败和想不明白。

  作为拍喜剧大红的导演,冯导自然早就知道在国内拍严肃题材影片,票房通常不易有太如人意的反馈。否则当年频频在国外获奖的第五代导演,也不会除了极个别的一两人以外,大多淡出影坛一线。前几年大家总结说,这可能跟内地电影没实行分级制有一定关系。不能说没有这个原因,但如果说它是惟一的原因,导演和投资人恐怕也就太自负了。

  但因为拥有之前《集结号》的成功转型,尤其是《唐山大地震》这样成功的重磅催泪弹,冯导显然过于相信自己影片在票房上的号召力,过于执著于在现有影坛规则下的探索,推出《一九四二》却忘了考虑诸如:1、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的观众,是否还有足够的兴趣、心理承受力,去接纳一部悲剧性的历史影片;2、对历史题材、尤其是“正说历史”题材不感兴趣的新一代观众,能否仅仅靠导演的名字,就改变自己的审美取向;3、一个过去几十年,都是靠集体包场维持票房的片种,是否能在新的历史阶段,成功地对接为商业片品种?

  中国当然需要严肃题材的影片,尤其是在娱乐至上的当下,但——关键是你怎么去传递严肃?是面带微笑,把严肃寓于温情或笑闹赠与观众,还是不知不觉回到自己年轻时极其反感的那些一脸严肃、满脸官司的影片方式中?这不止是冯小刚面临的试题,也是过往这20年间,黄建新、陈凯歌、姜文、张元[微博]、王小帅[微博]、贾樟柯[微博]、王全安、娄烨[微博],乃至一部分的张艺谋和陆川[微博][微博]们同样面对的。只不过,因为冯小刚的近两部电影,被媒体拿来与股市扯得过于密切,把压力元素放得过于巨大,同时也因为冯小刚是一位懂得让观众怎样发笑的导演,问题才显得如此醒目。这个问题也确实应该醒目,因为谁解决了这个,谁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真正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随随便便拍的片子票房好,用心拍的片子观众不买账。相信这一类牢骚话,任何遭遇过票房失败的知名导演都有可能说出来。但我觉得像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山田洋次、科波拉甚至伯格曼那样的导演,恐怕不会轻易说出这种话来。提升境界,导演和投资人们不能只要求观众,更应该在遭遇不顺时要求自己。毕竟现在的观众审美层次是过去20年间,业内人士共同培养出来的。如果导演们不满意,请从改变自己的精神内质开始。

 

(责编: sisi)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