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相声名家杜国芝:捧哏于无声处点睛

2014年01月27日09:35  京华时报 微博

  提起杜国芝,可能很多人都要愣一下,然后问:“是相声李、杜中的那个杜国芝吗?”没错,杜国芝的名字在大家的记忆中一直是跟李伯祥联系在一起的。李伯祥因为嘴快且干净利索,被戏称“李大白话蛋”而为世人称道,对于他搭档杜国芝的印象却往往仅限于演员登台时报幕员的播报。

  相声讲求一捧一逗,逗哏越是出众,其实说明捧哏越成功。比如姜昆和李文华、侯耀文和石富宽、马志明和黄族民等等,出名的总会是前者,因为在台上出彩的、抖包袱的、逗笑的、表现各种功底的总是他们。不过大家也可以想象,失去了李文华的姜昆,没有了石富宽的侯耀文,找不到黄族民的马志明,真不是缺了一半这么简单。

  所以当杜国芝因突发心脏病辞世之后,李伯祥的痛心可想而知。李伯祥对前来吊唁的记者说“我是他工作上的老搭档、老伙伴,他去世是我的一个损失,是相声观众的一个损失。”这话绝非虚言。

  为什么看似不起眼的捧哏会在对口相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应该说,在李伯祥和杜国芝的合作搭档中是最能体现捧哏演员的价值的。李伯祥的嘴快,不过相声并不因快嘴而被大众喜闻乐见。像传统相声《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等,都因大段的贯口活而著称,但是真正懂相声的观众知道,贯口的精彩之处是节奏的控制,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讲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逗哏演员像是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如果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制动系统,表演难免失控,一路急、快、脆会让人感觉不出表演的精彩。李伯祥老师这样的快嘴,一般捧哏演员就很难“接得住”,有冲击没缓冲的相声不但不会好听,还可能让观众觉得不舒服。大家之所以能够欣赏到逗哏的精彩表演,恰好是因为捧哏于无声处的点睛。

  中国传统水墨画只有黑白两色,却意味无穷,观画者称道墨色笔触,往往忽略了留白的价值,正所谓无白即无黑,无捧即无逗。所以杜国芝老师的去世,不仅仅意味着李伯祥老师表演的艰难,也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艺术组合的终结。而杜国芝老师的去世,也提醒人们重新审视相声艺术,关注捧哏的技巧。

  相声是一门传统曲艺,老艺人们一个个离去,对于这个曲种的损失难以估量。除了老艺人们掌握的各种传统段子,他们的演绎技巧更是宝贵的财富。

 

(责编: pp)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