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节的残酷竞争在于抢片子,像戛纳和威尼斯,威尼斯和多伦多……既然北京国际电影节没有首映的限制,完全可以在竞赛单元选片中放开手脚。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这也是开设竞赛单元的第二年,当《寻子记》获得最佳影片,有人正在议论现场的乏味、串词的尴尬以及颁奖嘉宾的貌合神离。显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有什么来头,就像他们也不关心竞赛单元的征集、筹备到水落石出。
纵观国际电影节的潮流大势,以戛纳、威尼斯和多伦多三大电影节占据优势,其中戛纳又一领风骚,哪怕是平行单元的选片,其实都已经“秒”掉了三大节以外的电影节小伙伴们。正因如此,面对东京和上海的竞赛孱弱,北京紧随其后,其实已经被逼上了绝路。
然而,北京电影节的微妙之处在于——不需要国际首映的“进京证”。因此,人们在竞赛单元里面发现了《一代宗师》(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发现了《爸妈不在家》(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发现了《素媛》(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这三部电影固然是好片子。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片子可以拿来参与竞赛?我个人认为,已经获得足够多的肯定,对观众也不具备新鲜感的片子,可能会导致竞赛单元的可看性下降;反倒不如中国观众还看不到的好片子,如法国的《声梦奇遇》和《爱的承诺》。让新人导演和成熟导演一起竞争的做法,同样值得商榷。
国际电影节的残酷竞争在于抢片子,像戛纳和威尼斯,威尼斯和多伦多……既然北京没有首映的限制,那么,竞赛单元完全可以放开手脚。从长远的眼光来说,北京电影节可以走偏爱新人导演路线,也可以走小众艺术路线……拿出一个更为鲜明的定位。每个电影节都需要独到的发现眼光和发掘努力。当然,这其实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即便东京电影节,也未必具备。
让人欣慰的是,“天坛奖”没有把最佳影片的大奖颁发给华语电影,而是加拿大和印度的合拍片《寻子记》。这是一部相当朴实的电影,它一度走在沦为平庸的危险边缘,好在,植根于印度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演员的精湛表演,令电影产生了异常强大的情感力量。不苦情,也不煽情。相信这也是《寻子记》打动一众评委的最大原因。
然而纵观整体获奖名单,只能说乏善可陈。《声梦奇遇》固然是个好片子,但相较于乔迈以前的动画片,其实是退步。对于《爱的承诺》的勒孔特,同样的问题亦存在,唯一的差别在于退五十步还是退一百步。
对于北京国际电影节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它想在竞赛单元上有所作为,那依然需要面对拒绝平庸、发掘新锐的重要任务——譬如把奖项发给华语电影,同时还要拒绝那些平庸的外国电影,调整奖项设置。
北京重在开拓市场为国内电影提供一大利好,若能提高竞赛单元的影片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可让电影节更加“国际化”,同时也为上海,乃至未来的青岛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参照。
□木卫二(影评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