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千言万语

2014年09月26日10:00  新闻晨报 微博 收藏本文     

  □晨报记者 李艳秋

  《黄金时代》国庆即将上映,这两天上海举行了几场点映,据说口碑不如众人期待的那么好,甚至有“电影不如海报好看”的评价。我本来猜测,这虽然是部文艺片,但天时地利都不错,前期造势又蛮成功,仅仅流出几张海报就在微信上热传,萧红这样的女主角又颇有神秘感,估计会吸引大批小资青年,有望票房大卖。不过,点映后的反馈——主要来自文艺圈——似乎不支持这种预测。

  可是,对于年近70的导演许鞍华来说,30多年的执导生涯中,不乏《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却票房惨淡的经历。对于评价自己“完全自我中心”的她来说,电影完成便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票房如何以及众人臧否,大概不在她的关注范围内吧!

  很多年前我在《收获》上看到许鞍华的访谈,有一段引子挺有意思。大意是说作者与她约在某地——好像是深圳——见面,到时间,许鞍华就如一位普通中老年妇女般出现,朴素到未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与她同时期的导演大多功成名就,但她甚至连代步工具都没有,60多岁还孑然一身,经济状况可能还不如一位有房有车的白领——以世俗价值观来判断一位女导演成功与否不免落入俗套,却也能说明些问题:名利本来是相伴而生的,一个人有名却无利,可见她实在不善于经营算计,因为她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远甚于物质世界。有《黄金时代》演员的评价为证:“……她做的很多事,一看就是无利可图,全凭一片心。”萧红给她来拍,肯定比某些大牌导演一次又一次祭出毫无诚意之作要来得放心。

  不光在生活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许鞍华也多少有点笨拙。她形容自己生活兴趣寡淡、不懂绘画、不懂机器、不会写作,是个电脑盲,甚至“拍电影时常常搞错机位”。然而她的电影却那样细腻光彩,脱胎于她与日裔母亲之间关系的半自传体电影《客途秋恨》、关注底层市民遭际的《千言万语》、让刘德华在大银幕上一举成名的《投奔怒海》……是什么让她能拍出这么些好电影呢?“我觉得就是凭这个本能——就是对人的洞察,对世态人心的观察体味……我看电影也是喜欢看这种交流,那种微妙的东西是最有趣的。”

  一个人对仕途经济毫无概念,却具备对世态人情的敏锐,这种参差和专一也许是吸引我的最大原因。《黄金时代》 据说仅剧本就磨了3年,半年拍摄历时5次转场,拍到最后,许鞍华已经疲惫不已,且因为生病推掉了上海发布会后的所有专访。不过她想要说的,应该全在电影里了。去电影院坐足3小时欣赏这部文艺长片,是对年近70的她最好的致敬。

 

(责编: Zane)

文章关键词: 许鞍华票房发布会文艺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