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片长杀死电影?

2014年10月16日09:39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收藏本文     
《黄金时代》海报《黄金时代》海报

  近来电影业内人士和影评人讨论最多,恐怕是高成本的《黄金时代》为何在院线遇冷,大家从宣传手法说到题材和角度,最后都不忘附上一句:它有3小时。《黄金时代》的3小时片长是各方最先达成的共识,似乎也都默认这是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几年前黄建新就说过:超过片长极限后,每多出10分钟,影片收益就会减少12%。

  片长问题困扰了片商、院线和导演们近一个世纪,曾是创作者与发行方角力的头号噩梦。早在(上世纪,下同)20年代,《大都会》(M etropolis)由欧陆红到美国,就因片长问题让不少美国院线怨声载道。在默片时期,人们可以通过播放速率来调整观影时间,于是,不少院商将《大都会》的播放速度提高到平常影片的1.5倍,解决了难题。

  三四十年代好莱坞面对一些长电影毫不手软。Orson Welles的《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是其中最著名的悲剧,拍竣后粗略地剪辑了个148分钟版本,片方试映后,趁Welles出国之际,大刀阔斧地裁剪,还将原本消极的结尾补拍了个大团圆结局。院线版本最终变成88分钟,片方将它送去院线的同时,销毁了近50分钟的原始片段。

  五六十年代,片商希望抗衡电视这个新兴事物,对长篇巨制有些手软;七八十年代,数部足以载入史册的超长影片出现,片商也常常睁只眼闭只眼,其中有叫好叫座的《教父》和《猎鹿人》,也有导致电影公司倒闭的《天堂之门》。有趣的是,《天堂之门》初剪有5小时25分钟,被苦苦剪到149分钟进院线后仍然大败。前几年还原导演意图制作的216分钟剪辑版到香港电影节放映,主办方好意为观众安排了中场休息,导演却特意来信要求取消休息。公正评断,电影非常精彩,可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后半段观众在局促的座位上“辗转反侧”的焦虑。

  前几年,“魔戒”系列电影大行其道,英美不少媒体讨论过“电影究竟该多长”之类的话题。在肯定某些长篇巨制的优良品质时,美国布拉托戏院的创意总监Ned Hinkle也不忘提醒:有的电影长是因为导演拿着支离破碎的剧本无力施展,有的是想借此增加自己的分量,可最终,一套电影算不算长还是靠观众主观见解说了算。

  著名影评人Roger Ebert有句广为流传的话:“烂片不嫌短,好片不怕长。”从影迷角度阐述了片长问题。而普通观众为电影埋单的理由当然不止片长一项——— 如果电影太长、碰上热门题材、票房大卡司又或是营销噱头,在还没来得及建立起口味和标准的中国市场,也不怕没有票房。

  说到底,《黄金时代》现象恐怕不仅因片长而起。 □南都特约娱评员Sean

(责编: Zane)

文章关键词: 换金时代票房影评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