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悬念十足的庭审戏

2014年12月08日12:50  羊城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黄克功案件 黄克功案件

  《黄克功案件》首映所引起的关注超越了电影本身,这部在影评网站上打分并不高的电影,成为当日社交媒体的热点,这个当年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第二号刑事案件,走进了观点更加多元也更加鲜明的网络时代。该片主创并不否认,是大环境的变化让这部创作于近10年前的剧本,得以呈现于大银幕。那么关于这个题材在过去的影响以及在当下的意义,自然就具备了可供探讨的价值。

  向16岁女学生刘茜求婚不成,黄克功于是将其枪杀,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因为“求婚”与“枪杀”这两个关键词中间缺乏太多逻辑关联,如果把“求婚不成”换成“强奸不成”,故事便顺理成章起来。但无论是“求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都摆脱不了黄克功利用自己绝对强势的地位来胁迫女学生就范的事实。 

  对待犯下滔天大错的“功臣”,红军该如何处理?影片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以蒋介石特赦张灵甫作为反面教材,来映射红军的严肃军纪。而按照影片的情节表现,杀黄克功,已经不存在特赦的余地,国际舆论的压力、当地民众的质疑以及学生的愤怒,已经把红军高层逼得没有退路,影片最后也点了题,不判黄克功死刑,就是判红军名誉的死刑。 

  和当下上映的其他影片不同,《黄克功案件》的风格是工笔式的,影片开头很扎实,交代情况毫不拖泥带水,编剧功底得到显露。这种偏传统的表现手法,会为一些年龄层较大的观众所喜欢,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中得到一次很好的法治教育。 

  从类型上看,影片更接近于庭审电影,庭审情节在片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最后一场公开大审判,陪审团代表们的发言都直白而有力,闭门投票时的激烈争吵,制造了影片的最大悬念,直到四名陪审团代表和主审法官全部在死刑判决书上按下手印,观众被蓄满的期待才得到释放。因此,从创作层面上看,《黄克功案件》是完整的,只是在制作层面和细节部分,还有不少待完善的地方。 

  《黄克功案件》的公映,被视为特殊题材“脱敏”的表现,为此后类似题材走上大银幕,提供了参考路径。

  (文/韩浩月)

文章关键词: 黄克功案件庭审悬念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