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职业性质已呈多元化的开放社会里,人们有了更主动和自由的选择权。特别是在“铁饭碗”优势越来越减弱的今天,凭借着一技之长来独闯世界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尤其在文化领域里,各类自由演员、歌手、模特、撰稿人以及摄影师已经空前活跃。
然而,同任何领域一样,文艺圈里的自由职业者也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素质高、人品好的能很快脱颖而出,而那些人品次、素质低的则永远处于边缘状态,结果便导致良性
循环和恶性循环。
本来是在文物出版社的地下室专门拍摄文物的国有职工王小宁,就因为工作过于轻闲,当然还因为本身就不安分,不喜欢将镜头迎向死气沉沉的出土文物,只想把画面瞄准充满青春活力又英俊漂亮的演艺界明星。
自从91年开始业余走上摄影明星的道路以来,王小宁可以说是很快就在新领域里如鱼得水了。在许多读者的印象里,王小宁的名字是与那些大名鼎鼎的影星、歌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的确,短短的7年间,今年正值第三个本命年的王小宁,用他手中的相机把活跃在中国的所有演员、歌手和模特(包括一些港台明星)几乎都摄入了镜头。
电影专业的刊物在我国有数十家,这就意味着至少有数十个从事多年的专业摄影师横在王小宁前进的路途中。与那些工作年限资深、圈内关系固定且又装备精良的摄影师相比,王小宁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己的执着和勤奋。
因为没有“盛名”的负担,王小宁不必端出架子坐等明星的上门。他在工作之余走出狭小的生活空间,汇入陌生却充满新鲜的演艺圈。在剧组拍摄的外景地或者演员们聚会的酒店里,背着摄影包的王小宁几乎无处不在。
频频出击的结果必然是将镜头囊括的范围逐渐扩大,一来二去,名不见经传的王小宁,很快就在演艺圈内闯出了自己的品牌。摄影技术的娴熟加上为人处世的厚道,使他拥有越来越多“回头客”,滚雪球似的进展也使他本人都始料不及。
王小宁顺理成章地迅速地成为了同行中的佼佼者,这自然也使与他同时起步的同行们感到压力和不快。此外,那些吃官饭的摄影师也不肯承认王小宁的存在和成就,但他们却都无可奈何地要面对这个严酷现实——明星们已一个个将或妩媚或灿烂或明快的笑脸纷纷转向这个充满朝气的新人。
一个人仅仅有能力和勤奋还是不够的,他必须还拥有良好的道德水平。而一个人的口碑往往比一个的能力更加重要。王小宁能在不长的时间便在圈内名声大振,这首先应归功于他的为人。他以随和和宽容而著称,有一回,一个较为有名的男演员请已经也较为有名了的王小宁帮他拍摄办理护照用的标准像,不料,洗印出来后,那个对效果不满意的男演员大发雷霆,极不礼貌。但王小宁不卑不亢,没有同他争吵。结果演员妻子很难为情忙对王小宁赔礼。
另有一次,一个三流女演员让王小宁给她的每张玉照后都标注:“著名影星王××”王小宁虽然觉得非常不妥但不想挫伤她的虚荣心,便遵嘱如实标注。然而,各刊美术编辑在采用时都无一例外地改为“演员王××”。这可惹恼了这个著名影星。她喋喋不休地埋怨王小宁没有忠实地履行诺言,并发誓再不请他拍摄了。
对待这类演员,王小宁根本不予计较,只是对他们从此敬而远之。当然更多的演员、歌手们与王小宁保持着友好和密切的关系。不急功近利,更不见利忘义,以友善和真诚对待每一个来者,以优秀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不是每一个同行能够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王小宁才取得了别人渴望得到却又总难以得到的荣誉和收益。
银幕上的俊男倩女纷纷涌到文物出版社地下室,这无疑在平静的机关大院成了一桩人人皆知的新闻。特别是当铺天盖地的报刊封面和插图十有八九是署名“王小宁”时,王小宁捧铁饭碗的日子也就渐渐进入了倒计时。
95年,在事业已步入新的阶段之际,他萌生了更高的选择——开设自己的影楼。
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和精力的,名正言顺地主宰自己的摄影空间,几乎是每个摄影师的追求,可惜又不是每个摄影师都能实现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你失去国家给你提供的一切社会保障以及昂贵的摄影器材。王小宁自信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这种自信是基于实力和以往的成果。
其实,如果他想继续留在原来的单位,依然可以清闲地每天从早聊到晚,但他心疼那宝贵的光阴和自己大好的年华。他不想兼顾两头,既要理直气壮地做自己爱干的事情又舍不得丢掉劳保和工资。实际上想两者均占也是异想天开。
97年春节后,告别了熟悉的地下室和熟悉的老朋友,王小宁开始在北京城到处找新的立足点。经过数月筹备,97年年底一间100平米的摄影室装修完毕,一幅八米长的“小宁摄影中心”招牌,终于赫然矗立在北太平庄牡丹宾馆西侧。
同许多影楼的橱窗相反,走入商业摄影的王小宁不以千姿百态的明星们照片招徕顾客,因为他不想靠明星而靠自己的业绩来支撑新的天地。把主要的目光投向广大百姓,不应让他们因为有耀眼的明星作参照而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距离和压力。使所有潜在的消费对象明白:尽管我是普通百姓,但我与明星在“小宁摄影中心”里则是平等的。
曾对婚纱摄影不屑一顾的王小宁,自从面对市场以来,便被迫改变了原来的偏见。因为从经济的角度上讲,婚纱摄影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春秋两季,个个婚纱影楼都是宾客盈门,开张第二天,就有读者从《北京青年报》上闻讯打来电话:“请问您这里拍婚纱照吗?”助手犹豫一下,没有立即回绝而是用眼睛问他:“怎么回答?”毕竟这是第一个客户,王小宁点头示意:拍!
下午,王小宁就急忙购置婚纱礼服,过去较为单一的人物艺术肖像已经不能适应走入市场后的需要。扩大了拍摄范围,在增加营利的同时也对自己是一个新的挑战。相机应该变成手里的魔镜,千变万化地表现各类人物和各种生活。
退休的父亲最初坚决反对儿子的“荒唐”举动,列举出千条百条理由阻止儿子的念头。然而,他忽略了儿子最最强烈的理由:我想自主地实现我的理想。自主地书写人生,至今对大多数人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由于缺乏自信和勇气;缺乏实力和机遇,许多有较才华也较有抱负的青年人,便随着时光的逝去而淡漠了最初的追求,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受一些朋友成功的启发,更受益于时代的进步,王小宁违背父亲的意愿,坚定地作出了“下海”的抉择。虽然也心存疑虑,但母亲依然理解儿子,她相信儿子的能力和毅力,她默默地用已经衰老的肩膀分担儿子创业初期的重荷。
98年1月8日,原本寒冷的北方冬日,阳光竟分外灿烂,给这个吉祥的日子涂抹上一层金色。影楼正式开张,各类朋友闻讯从四面八方送来大花篮排列成一长串,鲜花用缤纷的色彩列队迎接着客人,那一刻,王小宁平日灵活地揿相机开门的手指却由于兴奋和激动有些颤抖……
很快,王刚和成方园的《音乐之声》剧照、姜文导演的话剧中全体演员定装照便成为“下海”后他商业摄影的第一批定单;胡兵做模特的时装广告也随即前来请王小宁出马。更多的则是那些慕名而来的新婚夫妇,他们把一生中最辉煌时刻的婚纱照,寄托在“小宁摄影中心”。
四后的今天,“小宁摄影中心”的生意日益红火,知名度越来越多。同时,各地报刊杂志封面上的摄影者依然几乎被王小宁所垄断。新近,浙江摄影出版社又给王小宁出版一册肖像摄影自述——《名人本色》。用镜头总结和回顾了他十年摄影的经历。伊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