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仙逝,心情十分沉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作为北京曲艺团的学员,相声艺术的晚生后辈,我有幸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吉祥剧场、西单剧场观摩学习,欣赏马老的经典之作《买猴》、《十点钟开始》、《黄鹤楼》、《开粥厂》、《卖挂票》。马老自然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令人倾倒。听见观众欢快的笑声和剧场轰动热烈的气氛,使人深深体会到相声艺术的魅力。因为自己才疏学浅,总对马老的艺术天才有种神秘感,在心底产生敬畏之情。
由于敬畏就产生了距离,没有胆量去叨扰他老人家。在我从艺的四十多年里,只和马老吃过两次夜宵,就是这两顿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
1984年春节前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搞相声录音晚会。晚会结束,在宾馆餐厅吃夜餐,专门设有回民席。我是回族,马老也坐在回民席上。高英培老师把我引见给马老说:“增瑞也是穆斯林,跟您在一起吃吧!”我心里发憷,上前深鞠一躬,“马老,您好”。马老十分客气,“来来,快坐”。我当时受宠若惊,没敢坐下。高老师说:“马老让你坐,你就坐吧!”恭敬不如从命,我就坐在了马老的右侧。马老亲切地问我:“你师父是谁呀?”我回答说:“我1960年考进北京曲艺团学习班,开蒙老师是谭伯如……”我还没说完,马老就说:“哟!你这辈儿不小哇。”(谭伯如先生与马老是同辈人)我接着说:“还有王长友老师。”马老说:“降了一辈儿。”我说:“后来我又跟王学义老师学快板。”马老说:“越来辈儿越矮!其实,江湖无辈,能者为师。”这时候,高英培老师说了句:“这孩子不错,一直给谦祥捧哏。”马老说:“我知道,他像个好捧哏的。”我赶紧接过话来:“不行,不行,我还得学。”马老说:“先吃吧,吃完再学吧!”饭后,我回到房间,反复琢磨马老说的话,一句是“江湖无辈,能者为师”,一句是“像个捧哏的”。马老承认我是好捧哏的“料”,是块好坯子,还没成型,我应该以“能者为师”,博采众长,努力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像个好捧哏的”变成“是一个好捧哏的”。只是大师的两句话,使我受益匪浅。在后来的艺术道路上,我专心致志攻“捧哏”。二十年过去了,我在艺术上有很大进步,得益于大师的教诲。
1990年国庆节以后,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保定举行相声晚会,在体育馆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曲艺编辑部的副主任陈连升我们两个在晚会结束以后和马老一起共进晚餐。陈连升吃饭与众不同,他有个习惯,凡是带眼睛的东西一律不吃,只能吃点青菜、豆腐、鸡蛋之类的素食。马老知道他有这个毛病,在饭前,马老十分风趣地对他说:“连升啊,你这辈子亏大了,凡是带眼睛的就不吃,你要是走在大街上,盲人看见你就跑。”陈连升不解地问:“跑什么呀?”马老说:“怕你把他们吃了。”陈连升笑着说:“马老,您真逗,盲人看得见我吗?”老人家说句天津话:“逗你玩儿。”
这个笑话,体现大师的机智和幽默,他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出艺术素材,进行相声创作,所以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艺术家”。(李增瑞/作者系中国煤矿文工团相声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