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中磊携手经纪团队解读经纪公司3.0时代(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6日10:42  新浪娱乐微博

  新浪娱乐讯 近日,王中磊携华谊经纪高层登《芭莎男士》封面,并接受了芭莎的专访,畅谈经营理念。以下为专访原文:

  从2009年在中国证券市场创业板挂牌交易,华谊兄弟确立了中国娱乐产业领导者的地位,这个“全娱乐创新工厂”,已经把自己的业务版图从行业传统的娱乐内容供应拓展到围绕内容制造上下游的全产业链价值创造。而除了电影、电视剧业务,娱乐经纪已然成为推动华谊兄弟这艘中国娱乐产业巨舰高速前进的引擎,让它游弋在资本的海洋中。拥有诸多国内优质艺人资源,使得华谊经纪星光熠熠,也成为华谊兄弟的“价值金矿”。

  过去的一年,国内娱乐产业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而华谊却相对放慢了脚步,华谊经纪希望能实现主动升级。在这艘巨舰的指挥舱内, “舰长”王中磊(微博)指明了华谊经纪的新方向——“升级到3.0时代”,即将履新成为华谊兄弟经纪事业部总裁的刘韬(微博)也展露了华谊经纪的产业雄心,本期的专题,在华谊经纪核心团队的身上,《芭莎男士(微博)》希望探求中国娱乐经纪产业的未来与趋势所在,这是一个娱乐产业变革的时代,华谊就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编辑/王振宇 摄影/李潇 设计/孔晓鹏 形象/资深时装编辑杨威 化妆/张帅、壮志、航悦(悦美堂)、武鸣泉  服装助理/谢飞、郝清琛 场地/中纺影棚]

  王中磊 华谊的新经纪时代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在王中磊眼中,华谊兄弟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以及文化娱乐产业市场的持续繁荣,华语电影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新的观众群体崛起,新的语言体系重建,这是个变革的年代,而华谊就站在舞台中央。

  王中磊并不愿外界仅仅将华谊兄弟定位为一家“电影公司”,“如果这时还这样理解华谊,这太肤浅了。”与最初上市时的业务相比,华谊的产业链已经从最初的版权内容生产、制作、艺人经纪拓展到渠道、衍生品几大领域。尤其是在艺人经纪业务,作为拥有金马影后李冰冰(微博)、“微博女王”姚晨(微博)等国内优质艺人资源的国内最大经纪公司,华谊经纪业务已经从最初的“保姆”模式升级到更为专业的“职业化”阶段。王中磊概括说,“华谊的经纪业务已经进入了3.0时代。”

  [编辑·王振宇] [采访、文·胡琼、王振宇]

  华谊经纪公司的3.0时代

  现在是2012年,不是2002年,我们已经度过了艺人经纪的前两个阶段,现在是华谊经纪的3.0时代。

  在中国本土票房快速成长的支撑下,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业体系也在逐渐完善中。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大陆艺人从过去只能在港产电影中当配角,逐渐担纲主角,直至今天成为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随着电影、电视剧市场的火爆,那些拥有知名度的“明星”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源,对于拥有100多名艺人、编剧以及导演的华谊兄弟经纪业务,这是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在王中磊看来,每个明星的成名轨迹却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偶然性,几乎无法复制,“这个行业充满了偶然性,永远不是可以计算的。”而这也正是经纪业务的魅力所在—充满了挑战性。华谊兄弟经纪公司不同于韩国或台湾的类型,更像美国经纪公司,在这里艺人是客户,而华谊经纪则提供职业服务,给每个艺人捕捉到最适合的工作机会。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偶像剧”,几乎很难复制韩国和台湾通过“偶像剧”批量制造明星的模式。在王中磊看来,这种机制也存在问题,“太可复制,因此明星生命力弱,可持续能力差。”

  华谊兄弟的经纪业务与李冰冰有很深的渊源。14年前,正是李冰冰将王京花介绍给王中磊,才有了华谊兄弟的经纪业务。王中磊承认,2005年王京花的离开确实令华谊经纪的阵容受损,但更多是个人情感上的失落。而正是王京花的离开,让他们有机会重整华谊兄弟的经纪业务,从1.0时代迈入2.0时代。在2005年之前,华谊经纪业务是所谓的“保姆式”经纪,就如同内地大多数经纪行业,为艺人服务的内容非常庞杂,从介绍工作机会到生活细节,甚至装修房子。而2005年之后的华谊经纪,进入了个性化管理阶段,对演员的个性定位或包装会比较突出。《士兵突击》和《风声》是这个阶段模式的代表。

  华谊有很强的电影和电视制作体系,对于那些具有潜质的演员,这是个很好的平台。很多演员是因为一部作品被大家记住,但在命运降临的那部作品之前,其实拍了很多。华谊经纪就是要通过多部作品,为这些艺人创造机会。而一旦机会来临,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又如何让“一夜成名”变成持久的生命力?定位、包装、选择作品,这些都是经纪人的职业性体现。曾经大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可以说是华谊经纪业务和电视剧业务结合的典型。除了参演过《天下无贼》的王宝强(微博),《士兵突击》中几乎没有任何明星,华谊经纪的想法就是“提供机会给年轻演员”;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团队之前的规划—这部电视剧的火爆,让李晨(微博)、段奕宏(微博)、张国强等艺人知名度迅速提升。王中磊回忆,当初给各个电视台推销时,由于没有明星,这部剧销售惨淡;但到了网络热播,甚至“PK”掉当时的热门美剧《越狱》,以致于《士兵突击》又重新回到各大卫视热播。

  另一部华谊的代表作《风声》则是华谊经纪业务与电影制作业务的完美结合。《风声》从演员到编剧、导演,全都来自“华谊系”,李冰冰、周迅、黄晓明(微博)等华谊众多明星都参与其中。在王中磊看来,《风声》这部电影,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他们已经是明星,但需要一部能够“展现演技、魅力并奠定演艺地位的代表作”,为每个艺人找到最适合其个性的角色,就像“灵魂附体”。这部影片也是华谊经纪业务与电影营销团队的完美结合,为了找到最佳的定位和宣传点,《风声》的各种宣传、营销都是电影营销团队和每个艺人的经纪团队分工合作,力图将艺人定位和形象传达得更为准确。2009年,李冰冰凭借《风声》中的精彩演技荣获电影“金马奖影后”。

  在过去几年,华谊的经纪业务也曾有些波动。范冰冰、周迅和黄晓明纷纷离开华谊,一度让华谊经纪处于风口浪尖。但在王中磊看来,这很正常,“这个行业就是不断把新人变成明星,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而前不久葛优牵手香港英皇的消息,更是令华谊股价连续下跌,但在王中磊看来,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葛优只是和英皇签约拍几部电影而已,对于华谊的影响几乎是零。”当华谊经纪已经成为一个职业体系的时候,新陈代谢这个行业规律也会自然显现,“现在是2012年,不是2002年。”王中磊强调。

  在王中磊看来,华谊的经纪业务已经告别了过去“保姆式”的模式,现在是一个体系,有自己的运作模式和轨迹。“我们已经度过了艺人经纪的前两个阶段,现在是3.0时代了。”王中磊笑谈。现在是职业化管理阶段,王中磊希望华谊的经纪业务能够学习美国经纪业务模式,在2.0的基础上,提升专业能力,进入3.0时代。

  王中磊参观过美国著名的经纪公司威廉莫尔斯,他好奇地发现与华谊办公室最大的不同,就是威廉莫尔斯有一个巨大的会议室。询问之后才知道,每个周一早上10点,威廉莫尔斯的各个经纪团队负责人都必须到公司开会,“其实是信息交流,整合大家上周在业内获取的各种信息。”这个形式让王中磊豁然开朗,目前华谊的经纪业务还是较为原始的资源堆积,没有做到资源的最大化。而资源和信息之间的交流和整合非常关键。实际上经纪公司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因为演员太紧俏了,”如何能够发挥经纪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带动编剧、导演以及其他业务发展,这也是王中磊思考的问题。国外的经纪行业分工明确,提供工作机会、宣传、明星伙伴、财务经理、法务几个环节都有职业分工,但在目前国内的经纪行业分工还很模糊,经纪人业务几乎囊括了所有这些工作。王中磊正在做的是要还经纪人专业,让经纪人的定位更清晰,就是为艺人提供专业服务,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工作机会。在华谊经纪公司,将成立专业的支持团队,为艺人提供公关、财务等支持。

    变革市场中的华谊电影梦想

  新的电影观众群体崛起,新的电影语言体系重建,这是个变革的年代,而华谊就站在舞台中央。

  已经过去的2011年依旧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膨胀之年,国内电影票房市场持续火爆,总票房突破130亿元人民币,这一年对于华谊兄弟略显平淡,曾经凭借《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微博)等优秀国产影片不断刷新本土票房成绩的华谊这一年没有推出一部大制作电影。对此,王中磊这样回应:“这是华谊有意放慢了脚步,我们需要冷静思考。”

  华谊兄弟公司创建于1994年,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电影制作公司,华谊对中国本土电影的推动功不可没。用王中磊的话说,“很多国内导演的早期作品都是与华谊合作的”。这是个长长的名单,而冯小刚(微博)是其中最耀眼的名字。冯氏贺岁片是过去10年中国本土电影为数不多的票房保证,而冯小刚的几次转型,背后都有华谊的支持。在对年轻导演的支持上华谊也倾注了很多努力。彭浩翔(微博)、冯德伦、钮承泽(微博)、滕华涛这些最近几年涌现的新生代导演都在华谊的视线之内,而陆川(微博)的《可可西里》,几乎是华谊一己之力支持的典范。

  自从2009年10月作为中国民营影视娱乐产业第一股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华谊一度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宠儿”。上市两年后,当最初的喧嚣与躁动退去,华谊的股价也已经回归到相对理性的水平。而初涉资本市场的这两年,也让王中磊反思良多。与哥哥王中军(微博)一样,王中磊的梦想是将华谊打造成一家“如兄弟般的华人娱乐王国”,而电影承载了王中军与王中磊太多的理想,但如何在理想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也是上市两年中,王中磊思考最多的问题。

  华谊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以及文化娱乐产业市场的持续繁荣,华语电影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香港制造”是个值得怀念的年代,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星光璀璨,涌现了众多优质艺人,更为关键的是“香港制造”积累了规模众多的“录像带观众”,在过去20多年,香港电影、艺人甚至语言体系一直在华语影坛占据主流,但是这种情况却在最近几年悄悄发生改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票房数字的结果,回顾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屡屡刷新票房成绩的华语电影绝大部分出自大陆导演。截至2011年底,除了凭借《龙门飞甲》突破3亿票房的徐克,在中国电影市场,单片票房突破3亿的导演仅有韩三平、冯小刚、姜文、张艺谋以及《失恋33天》这部票房黑马的导演滕华涛。在王中磊看来,面对逐渐走入影院的新观众群体,香港电影的语言体系略显陈旧,与新一代的观众正在产生疏离感,“语言体系是旧的,只是加大了预算。”

  在王中磊眼中,有两部片子代表了新电影时代,一部是票房黑马《失恋33天》,另一部是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他们更加接近新的消费者,王中磊也在反思,“冯小刚总说,他做不到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只能做到知道观众不喜欢什么。”新的观众群体崛起,新的语言体系重建,这是个变革的年代,而华谊就站在舞台中央。

  其实早在2010年,在中国电影票房破百亿的一片高歌猛进中华谊却冷静许多。对剧本、演员等资源的争夺,令制作成本水涨船高,令华谊一些项目进程慢了下来。而另一方面,却是王中磊主动思考的结果。“好的内容才有竞争力,我们希望让好的创作更牢靠。”比如狄仁杰系列的第二部,华谊就在谨慎计划中。而且正是这种没有加入战团的冷静感,让王中磊在2011年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调整公司架构上。当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些矛盾在市场的火爆下渐次暴露,作为“局外人”,华谊反而可以冷静旁观。

  王中磊更希望外界将华谊定位成一家娱乐传媒集团。在这个集团中,电影只是其中一个业务单元。从全球市场看,单纯依赖电影票房取得持续的业绩增长是非常困难的,哪怕是在电影工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绝大多数电影公司,虽然品牌知名度不亚于其他行业的知名品牌,但财报却相当难看,都在走集团化运营,从而扩展价值链。实际上,华谊2011年的收入来源已经有所改变,仅品牌授权一项,就会带来几千万元的收入。而在过去两年,华谊也在院线、线上渠道等领域有所突破。而在电影衍生品方面,2012年将与苏州、嘉定合作的华谊兄弟电影城,将进一步挖掘版权产品的潜在价值,“华谊兄弟电影城和文化城需要太多知识产权支撑,比如狄仁杰的地下水世界、葛优忏悔教堂,而这正是华谊的优势。”

  推动华语电影艺术发展,是华谊兄弟的理想,但是在艺术理想与商业回报之间却需要现实的思考。尤其是在上市之后,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王中磊说他正在努力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影视娱乐集团,王中磊希望能带领华谊主动升级,而现在,市场也在为华谊创造机会。稿件提供/《芭莎男士》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