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演出成理财产品 网友堪忧:易坑爹

2012年12月11日17:52  北京晚报
传投资“好声音”基金半年能赚10% 传投资“好声音”基金半年能赚10%

  投资“好声音”基金半年能赚10%;花10万元买火腿年收益有6%;参与一部影视制作,预期年收益竟然能达10%?……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各种“雷人”的理财产品接连冒了出来,不但投资标的颇为吸引眼球,发行方宣传的收益率也着实让人心动。不过这种被称为另类、雷人的高端理财产品却被网友认为是各种不靠谱,做不好就是“高端坑爹”。

  “火腿理财产品”能吃

  火腿也能变身为银行理财产品?金字火腿日前发布公告称,工行私人银行部高端客户拟向公司订购巴玛典藏发酵火腿(特制两组产品)收益权理财产品人民币2亿元,期限为18个月。产品发行15天后的行权期间内,购买者可以在任何时间提取巴玛典藏发酵火腿实物,如不提取实物,到期后可收回本金并可获取预期6%的最高年收益。据悉,此款产品起售10万元,也即5组火腿产品起卖。

  一条7公斤重的巴玛火腿,售价在3000元至1.5万元不等。不过,该公司工作人员坦言,巴玛火腿目前市场的认知度不高,“一般而言,有海外生活经验或是曾去欧洲旅游的人,对公司的这款新产品比较感兴趣。”

  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金字火腿今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3亿元,2011年全年也只有1.7亿元。而巴玛火腿今年1至9月的营业收入还不足1000万元,其只占公司营收的8%都不到。

  “火腿理财产品确实少见,但这正是一种噱头。”一位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金字火腿通过此举既打造了其巴玛火腿的高端形象,又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2亿元。

  雷人理财接连浮出水面

  据《羊城晚报》报道,“好声音”都已经被做成了理财产品。广州市民王先生收到一份投资邀请函,上面显示某基金公司推出的投资项目为“中国好声音佛山演唱会基金”,收益来源为演出收益,半年预期收益率10%。

  几天前,华侨城A也发布公告称,其“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正式成立,拟通过此次资产证券化募资18.5亿元,欢乐谷门票也成为了投资标的。

  今年8月,招商银行则推出了一款非保本的影视投资基金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3年,认购金额起点20万元,预期年收益率有望达到10%以上。

  另类理财产品针对高端客户

  虽然这些理财产品个个标新立异,但是普通投资者并没有机会“尝鲜”。记者查询发现,这些产品虽然通过银行发售,但是公告都强调针对的客户群是私人银行客户,而想要成为私人银行客户,起点都是100万美金或者10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1000万身价,就算想花10万块钱买个火腿,人家也不会卖给你。

  的确,另类理财从一开始发展就是从高端的白酒、红酒、手表、钻石、普洱茶、艺术品投资等开始的,这些标的在老百姓看来的确有点“高不可攀”的感觉,认为都是有钱人玩的东西。但是这次连“中国好声音”、“火腿”、“公园门票”什么的都加入进来了,的确让人觉得有点不靠谱。

  网友“越野车的世界”在微博上说:“新闻里说某公司和某银行,推出一款火腿理财产品,10万起购。不好说是不是炫富,但是我想普通人一辈子很难吃够10万块的火腿吧?不拦着买和卖,要是真有闲钱,麻烦帮帮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网友“可可想逛街”则认为:“工商银行私人银行推出了火腿理财,不承诺保本保息,可以看涨可以看跌,还可以提实物,工行私人银行的客户口味真重啊。”

  另类理财风险不可忽视

  这些理财产品宣传时给出的预期收益都有6%到10%,现在股市如此低迷,这个收益已经相当可观了,因此也有人认为管它投资标的是什么,赚钱就行。不过一位市场人士则表示,其实这类理财产品大多数玩噱头,先不说收益能不能达到这么高,单说风险就不容小觑。

  比如在理财产品中,酒类理财占了不少,张裕、五粮液等都推出过相关的产品。但是最近的白酒却因为塑化剂事件股价持续下跌,酒鬼酒风波刚刚平息,茅台又被传出塑化剂超标的消息,导致其股价跌破了200元,股票也宣布了停牌。

  另外在国内上市的食品企业经常会出现“黑天鹅”事件,比如双汇的瘦肉精,健康元涉嫌地沟油、伊利奶粉含汞门、还有光明乳业被曝出各种质量问题……这些事件让不少投资者都远离食品类上市企业,担心哪一天踩雷,就会被深套其中。

  此外,还有影视投资理财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如果摊上像《失恋33天》这样小成本却赚大钱的影片投资者还会赚钱。其实影视投资没那么容易,像最近上映的《1942》,影评口碑还可以,首日票房也突破2600万,但当日华谊兄弟股价还是跌停,而《王的盛宴》因为票房不理想,导演陆川公开承认雇佣了水军刷屏。

  记者了解到,这些另类理财产品一般都会给出预期收益率,但这不是最终收益,而且这些产品也并不承诺保本,不但门槛高,流动性也差一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前段时间华夏银行因一款高达1.19亿元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致多名投资者前去抗议。有时候高端理财做不好就会变成“高端坑爹”。

  本报记者 邵泽慧 熊焱 J049 D051 制图李丽云 H119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