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翁晓华: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从今年元旦开始,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出了一档另类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之所以说它另类,是因为它采用杭州话作为播报语言,主持人不是正襟危坐,而是
站在演播室里,连说带比划,嘻笑怒骂,这样一档本地话新闻开创了浙江省方言电视新闻的先河。新闻播出不久,收视率就直线上升,从开始几天的1.9%,上升到现在的5.8%,最高收视率创下了7.7%⑴,这是近几年杭州市区所有电视新闻栏目都不曾有过的,最近甚至超过电视剧,居于所有电视节目的榜首。一时间,“阿六头”成了杭州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甚至许多观众为了看这档9:30分的新闻,还改变了形成多年的作息时间。作为这档栏目的策划者和制作者,我认为它的成功无非两个字: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
一、内容贴近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接替克朗凯特主持CBS《晚间新闻》节目后,确立了一条后院篱笆原则(Back - fence principle )。所谓后院篱笆原则,丹·拉瑟是这么解释的“20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关注最多的是这么三件事: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新闻对哪件事更关注,更多报道?去报道新生小王子!设想一天结束时,两个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她们多半会谈到新生的小王子”。这就是对后院篱笆原则最为形象的注解,也就是丹·拉瑟所认定的那样,我们做电视新闻的人必须把新闻价值建立在我们认为受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⑵。而最能体现受众兴趣的话题莫过于社会新闻了。《阿六头说新闻》在内容上就完全遵循了这个原则,它的精髓就是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去编排新闻内容,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变成电视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以3月1日的串连单为例,当天共播出新闻8条,其中本地新闻7条,分别是《超市也要卖药了》、《电动“马儿”跑得快 废旧电池处理难》、《运河冒白泡 三个部门都推掉》、《西荡苑垃圾多 处罚力道不到门》、《文保点里麻将响》、《一胎生六仔 小老虎要寻狗妈妈》、《杨公堤倒下的大树没事体》,这些新闻涉及到百姓的医疗问题、环境问题、文化生活以及动物、植物等趣闻轶事,而这几类新闻也确实成了《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打内容。
除了在内容上选取软新闻作为主体外,《阿六头说新闻》对于硬新闻也采取了软化处理的方法,仍然以3月1日的新闻为例,第一条《超市也要卖药了》,这其实是一条政策性很强的时政新闻,因为从3月1日起《杭州市乙类非处方药零售企业设置与管理的若干规定》开始试行,这是对政策的解读性新闻,但因为新闻以百姓生活作为切入点,枯燥乏味的新闻也变得面目可亲。
二、语言贴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和原住民的情感;方言是很容易被这个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的文化。《阿六头说新闻》最大的特点便是它使用的语言――杭州话方言。把一天中发生的新闻以本地话的方式演绎出来,一开口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大家知道,乡音情感是最朴实最亲切的,同一地域的人们用方言交流是彼此在语言上的认可,这种语言上的认可和乡音情感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经历的人紧密相联,达到心理同归。新闻运用方言是从语言上实实在在亲近百姓生活,记者与观众以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一改往日中规中矩的新闻报道,仿佛是以拉家常、聊天的方式说新闻,语气亲切,很富生活气息。
除了文化层面的贴近性外,从技术层面来讲,方言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普通话生硬的播音腔,语言措辞都更平民化。比如4月12日,用普通话播报的《明珠新闻》和用杭州话播报的《阿六头说新闻》都选用了一条《长木桥:公交站点窨井开口》的社会新闻,播报方式就完全不一样,其中有一句,《明珠新闻》是这样播的:“市民们说,这个没盖的窨井在白天大家注意一点还可避让,但晚上就更危险了。”这样的语言在普通话中已经非常接近口语了,但《阿六头说新闻》是这样说的:“专门来这里等车子的人说,白日里光线亮还好一点,要是到了夜里墨擦铁黑介格会看得出。人又不是猫罗,晚上头看得出的呀?”两者相比,后者要具体形象得多,这正是方言的魅力所在。
除了播报语言方言化,《阿六头说新闻》在标题制作上,也尽量引入方言口语的特点,比如《双休日 三八商机木佬佬》、《天气转暖 白蚁开始乱头飞》《“万家灯火”:多算饭钿 吃客发火》《老酒吃饱 司机十字路口困觉》等标题,不仅采用“木佬佬”、“乱头飞”、“饭钿”、“困觉”等方言用词,而且在语气、语法上也接近方言口语,读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三、主持贴近
主持人是这档新闻的灵魂,目前《阿六头说新闻》的两位主持人一位是西湖之声文艺节目的主持人安峰,另一位是杭州滑稽剧团的资深演员周志华,他们两位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新闻的播音,因此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被新闻播音腔所束缚,他们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组织稿件、评说新闻,他们时常会唱一段、演一段,形式非常活泼,他们是这档新闻真正意义上的主播,因为他们在对待记者写的稿件时并不是简单地把普通话翻译成杭州话,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体会、经验和观点,是对稿件的二次创作。正是这样,《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更像一位隔壁邻居,他的语言是我们从小听惯的,也是你每天在讲的,他说的事也是身边发生的,他说的观点也正是你所想的。在设计当初,主持人阿六头就应该是一个地道的杭州普通市民的形象,他能说会道、消息灵通,又富有杭铁头的正义感,当然有时也会失于“碎烦”,正是这样一个有个性还有点缺点的平民形象才使这档新闻栏目更接近于群众的审美习惯。这个角色化、平民化了的主持人,成了杭州市民的一个代言人。他的评说语言很朴实,但又点在“腰子”上(杭州话:意为点中要害)。例如对有关部门作风拖拉办事不力,“阿六头”是这样评价的:“这个就叫从苏堤到白堤,等于白提(谐音白堤)啦,白里说到夜里,菩萨还在庙里”,而对政府办事认真也能找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过去日子不好过,叫做一二三四五 南瓜炖豆腐。现在不一样的,一二三四五 日子蛮好过,一二三四五 有事找政府,六七八九十 件件都落实。”利用杭州话方言的谐音和俚语用于新闻点评,这种酣畅淋漓的效果是普通话难以达到的。
四、包装贴近
《阿六头说新闻》既然定位是一档平民新闻,所以它的片头、片尾、字幕标板、字体字号、新闻背景都是很有平民特色的。先说片头,它不是采用三维动画、LOGO演绎等抽象的片头制作方式,而是两位主持人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给大家创造了一个“阿六头来了”的急切氛围:“敖扫,敖扫(杭州话“快点”的意思),不要吵不要吵,敖扫,熬扫,阿六头来了;市面蛮灵,说法儿蛮好,听听新鲜,看看味道,9:30,频道锁牢,阿六头来了!”,有人说它是“连喊带叫地把观众招呼到这档新闻中来”⑶。再说片尾,《阿六头说新闻》的片尾是一首由杭州口水军团演唱的《杭州好》,用RAP说唱乐的形式配上FLASH动画,使它富有时尚感,“耍子地方木佬佬,西湖里划船,城隍阁登高,雷峰塔叙旧,来壶龙井茶泡泡”这样琅琅上口的片尾曲连同片头词已为不少杭州市民争相模仿和传唱。
同样,《阿六头说新闻》的字幕模板也和其它新闻不一样,它由一个阿六头的形象LOGO作底版,一改以往新闻严肃规整的面孔,字幕也很活泼。阿六头的新闻背景也加入了杭州风景、街巷等元素,总之所有的包装都围绕一个字:“贴”,只要更为杭州化、更为市民化,更贴近老百姓,无论这样的包装是否被以前的新闻所采用过,都统统拿来作为“阿六头”的注解,事实也证明了这些元素更有效地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作为一个城市台,要和中央台、省台去拼硬新闻,显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但城市台拥有更多的地域优势,利用这些地域资源,在贴近性上做文章,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阿六头说新闻》开办至今能取得如此好的效益,并不是以它新闻的信息量、权威性、深刻性等真正新闻意义上的内容取胜,而是赢在一种姿态,一种放下媒体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和老百姓心贴心的姿态。我认为这种姿态是电视新闻的致胜法宝。这档新闻开办至今,本省已有《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刊播了十多篇介绍性报道,东方卫视、宁波、温州、嘉兴等多家兄弟电视台来此取经并打算效仿,这说明了由“阿六头”带来的方言效应正在慢慢扩大,也但愿“阿六头”所实践的新闻贴近性的做法能更被新闻界所认可和采用。
注:
⑴ 收视数据由AC尼尔森公司提供
⑵《作秀战术》 代欢 肖桂岚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⑶《用杭州话说新闻――城市电视台新闻本地化的思考》《新闻实践》2004.4
《阿六头说新闻》简介:
《阿六头说新闻》是一档每天晚上九点半播出晚间新闻节目,从目前来看,央视索福瑞平时收视率达到7%,位居所有收到电视节目的首位,是杭州其它新闻栏目平均收视率的三倍以上,栏目在五周之内排上收视率排行榜前四名,开办两个月内升到榜首,在社会影响非常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