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艺术人生》专题 >正文
宅门内外-谭派代表人物谭元寿做客《艺术人生》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16:16 新浪娱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京剧,自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逐渐形成,至今已经风雨历经了200多载。200多年来,生旦净末丑,不仅角色繁荣了起来,而且唱法各异,各有千秋,形成了各派争相斗艳的局面。而各大著名唱派中几代出自一门一姓的数来又只有专工老生的谭派。七代谭派弟子,100多年之中,兢兢业业,继承祖上的武功和唱功。早年,在戏子卑微的封建时代,后来,在风雨飘摇的战争时期,以至到现在崇尚叛逆、诱惑极多的年代,继承都显得如此困难。于是,我们请来谭派代表人物谭元寿做客节目,讲述这个京剧宅门内外的故事,故事充满了
手机中的战斗机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章子怡的秘密 P4+液晶,仅售6000元
传奇性和时代的波澜,因而更加吸引了我们的聆听。

  “我的家”——大宅门

  由电脑合成的照片上的“六个诸葛亮”便是我们今天讲述的主人公——专工老生的谭家六代祖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模样大致相同,因为时代不同,性格各异,神态也各有不同。

  其实,老祖宗谭家的历史可追溯到谭元寿的高祖——谭志道先生,先生开了七代之首。道光年间,志道先生为湖北汉剧名角儿,演老旦,也工老生。因为嗓音洪亮,故而获“谭叫天”的美称。志道先生之子谭鑫培有“小叫天”之称,曾主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颇为轰动。鑫培先生会戏500出,因此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于大内演戏20年之久,获珍奇宝贝种种。鑫培之子谭小培继承祖上衣钵,专工老生,曾经一则漫画描绘了小培先生承上启下的作用。画上,谭小培对父亲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然又对儿子富英说:“你父亲不如我父亲”。正是谭小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才有了后来谭富英重振谭派,以及后来的“四大须生”之一的美名。元寿先生本人也将自己的作用比作祖父,因为前辈技艺太精,也因为后辈赶上了好时代的缘由。而笔者则认为是元寿先生的过于谦虚,其技艺有目共睹。此为谭家五代,之后还有元寿之子孝曾、之孙正岩,共七代老生。

  七代老生,前赴后继,宅门之内的规矩如元寿先生所言,“忠”字当先,“孝”字当头。举例来说,富英先生一生所赚钱财全部交由父亲谭小培支配保管,父亲奄奄一息之时,富英先生正要抗美援朝慰问演出,父亲劝说“忠孝不能两全”,于是富英先生远行跋涉之中,父亲撒手人寰。元寿先生说,之所以孝为忠后,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他们将我们这些旧社会的戏子翻身变成了文艺工作者”,因此无限感激。

  “我的七年大狱”——入富连成科班

  曾祖父谭鑫培为慈禧钦点,唱功卓著,京剧行有句话叫“无腔不学谭”,可见祖父的梨园地位。父亲谭富英为“四大须生”之一,唱功堪称一流。如此卓著的祖上基业一开始的时候谭元寿并没有能够享用,他被父亲送到了富连成科班,随其他老师开始了学戏的历程。据说,父亲和曾祖父都是从科班练出来的,并不是请不起师傅,只是祖上希望后辈能够吸取他人的优点,继而继承自家的衣钵,不至于固守祖业。况且不打不成戏,父辈总是希望孩子年轻的时候多些历练,方可成大才。

  富连成科班的七年学徒生活,被谭元寿比作“七年大狱”,意为严格封闭的管教与严厉酷刑的相随。每礼拜一为探望日,家人准备一些衣物食品送往探看。一年一次大假,即春节前三天,若赶上排练新戏,三天假期也只好作罢。元寿先生回忆,七年只赶上了三个假期,总共回家十几天,因此每天都在盼望着礼拜一。念家心切,大多因为科班中挨打的经历。虽说谭家与班主为世交,但是祖父留下话了,“该怎样管教就怎样,不必念情手软”。科班讲究“打通堂”,一个人淘气全班跟着挨打,那时全是趴在板凳上挨竹板,祖父有言在先,班主常特殊照顾,给元寿增加一倍的板子,于是经常遭受不白之冤又无处倾诉。元寿先生回忆,一次,二十个板子挨了之后下不了板凳,幸好师兄给抬了下来,可是已经走不动。但是,该练功的时候还要练,该拿鼎的时候还要拿,没有专门休息养伤的时间,如此回忆起来不免胆寒。元寿先生却解释为自己太笨,并无十分责怪。除此之外,元寿先生回忆,在科班中还常受到师兄的欺负,给师兄洗衣服、端洗脚水都是常有的事情,当年共同“患难”学戏的白元明老人在现场作了证。

  七年科班学戏,谭元寿唯一赶到遗憾的是除了学戏还是学戏,没有太多的文化积淀。富连成也有文化老师,但都是晚上习武之后进行教授,累了一天无心学习,况且老师的水平也非常有限。七年后会的还是七年前的“三字经”和“百家姓”。

  虽然,七年如同牢狱,元寿先生坚持若是新社会还有这样的科班定把儿子送去锻炼,毕竟老祖宗总结的“不打不成戏”的道理还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说到这里,先生似乎对如今的五天工作日两天休息日的安排颇有异议,“两天大假,心都散了,哪有功夫去学戏。”正印证了梨园的那句老话: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怪老头”——老人的性格

  元寿先生年轻的时候颇喜欢赶时兴,科班刚毕业买了正流行的白球鞋,祖父见状臭骂一顿责令脱下,不敢再穿。还曾经留过如同现在男子一样的普通发型,祖父又大骂:“男不男,女不女,成何体统”,于是又改回了秃头。要说元寿先生最大的特别就是他从不清唱于台上,但凡登台一定要穿上戏服,扮上戏妆,不然则认为是卖唱,非常抵触。从艺60多年演戏200多出,不久前,先生为父亲音配像中还摔了“吊毛儿”,那时已经72岁高龄。他坚决不用替身,说摔死了也就摔死了,如此才能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从中,我们可见先生从艺的严谨,也见识了先生的童子功,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的命运之戏“《沙家浜》”—— 一部系关老人人生的样板戏

  一生演戏无数,扮演众生,元寿先生最难忘也是观众记忆最深的还是现代戏《沙家浜》中的指导员“郭建光”。1971年,上海剧院谭元寿连演了40场,达到了非常火爆的程度。其实,最初接触现代戏感觉非常不适应,《青春之歌》、《党的女儿》、《草原烽火》、《智取威虎山》等,尝试了很多曲目之后才有了《沙家浜》的成功。遗憾的是,当年如此火爆的剧目先生后来再也不曾演过,他说年龄大了,很多音符太高已经上不去了,演出就要将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他玩笑地说“演员有时候要遮丑”。

  我们家的女人——五代男人背后的女人

  谭元寿先生言谈中突然谈起了自己的老伴儿,一脸的温情。他称赞老伴儿是一个贤妻良母,不幸的是现在患有老年痴呆症。在谭家,男人永远都是主导的,冲在前面,女人从不抛头露面,除了那个颇有名的儿媳妇。得到丈夫的如此夸奖,表明了如今男女地位的平等。元寿先生的婚姻也属于封建家庭包办,两人之前未曾谋面,见过一张相片,祖父过目之后答应,于是20岁的谭元寿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用他的话说,很盲目,为的就是让爷爷多见一辈的人。过门的媳妇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伺候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孩子出生又要照顾孩子,孩子有了孙子又担负起祖母的作用。伺候了整整五代人,非常辛苦。谭元寿记得媳妇第一次被祖父赐坐的情景。17岁进入谭家,在祖父和父亲的房间里都是站着的,只有男人才能堂而皇之地坐着,直到儿子孝曾结婚的时候,父亲才对元寿媳妇说,你坐吧。她还是不敢坐,只坐了凳子的一个小边,应了那句老话:“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元寿先生说自己对家族的这种封建意识也多有不满,但是真正体会老伴儿的辛苦是到六十岁静下心来的时候。当着现场儿女的面,先生的所言颇有些气量和与时俱进的感觉。

  谭家还有一特例女子,就是元寿的儿媳妇阎闺祥女士。当年排练交响乐《沙家浜》,谭孝增演刁德一,谭富英在家里看电视看到阎闺祥饰演的阿庆嫂,觉得不错,说“以后能做我孙子媳妇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孝增的同学就把阎闺祥带到家中,老人就破例许了这桩婚事。如今生活美满的阎闺祥无不感谢当年爷爷的乱点鸳鸯,“没有爷爷这句话我真是没有今天,没有这么好的公公,没有这么好的丈夫,没有这么好的儿子,我非常幸福,非常感谢爷爷,给了我现在美好的家庭和美好的事业。”

  在谭家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每周六全家老小不论有多忙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到家里聚会。饭菜都是儿女们自己做好了带来的,主要的目的是陪上了年纪的父亲和母亲说说话,十几年几十年都如是,如此小节恐怕别家很难坚持住。

  我们祖孙三代——微妙的情感

  谭元寿先生说,“以前怕看儿子演出,现在最怕看孙子演出”。如此,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为父亲,为祖父的心情。其实,在不久前的香港艺术节上,祖孙三代的表演获得了时尚之都香港观众的极大欢迎。不仅上座率非常之高,出乎意外的是孙子正岩的表演获得了超越二老的掌声。作为祖父欣慰胜过自己取得成功。其实,为了京剧艺术,祖孙三人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

  元寿先生曾经为了音配像的完美剃了眉毛,做了眼袋,用心良苦。如此之来,先生以身作则常常逼着儿子孝曾也如此剃眉毛,做眼袋,为的是舞台上的逼真和完美性。但是元寿先生还是不敢现场观看儿子的演出,多是观赏录像带为他们指出毛病。

  正岩身高一米八五,今年正25,正是追赶时尚的年龄却也迷上了老生。祖父为其取名正岩即希望孙子能好好继承谭家唱腔,并结合于派的特点,有所成就。谭家弟子学戏多是进科班磨砺,问及正岩父亲孝曾若是有科班是否送儿子前去,正岩笑说自己已经身在其中:曾在北京戏校学戏,戏校之后又去了中国戏曲学院,两个地方都是现如今正宗的科班之地了。听说正岩还准备进修研究生,曾有机会进军影视、模特行业的他势必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行走。

  孝曾笑谈起当年描绘曾祖的那则漫画,指出自己如同曾祖一样仅仅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这一生的艺术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红大紫,可是我有一种非常平常的心态,因为我比较能够正确地对待我的人生。”从父亲那里,多年来孝曾也仅仅是领到了“还不错”的言语奖赏。其实,父亲在儿子面前总会显出一些威严,有时候“还不错”便是最大的褒奖,做了父亲的都明白其中的含义。

  忧思未来

  谭家七代,继承祖上衣钵,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令人佩服。七代艺术皆为单传,没有依靠外援,又着实罕见。欣慰之余,忧思难免。经历了家族兴衰,社会变革,经历了京剧由传统变为现代又到了现在的回归期,元寿先生和他的儿子、孙子如何抉择?在这变迁中对京剧和家族的冲击,是坚守“谭家”阵地?还是另寻发展?正岩生在新时代,计划生育国策之下,倘若后代为女子,又该怎么办?

  好在谭家也教授徒弟,如元寿先生所说,“京剧艺术不是私人财产,没有专利,这个派呀,不能够把它那么狭隘的只许谭家用别的家不许有,所以我一直觉得谭派艺术会发扬光大的,这发扬光大不能仅仅限于姓谭的,你姓什么都行。”但是,倘若孙子决心转行,元寿先生将誓死抵抗。好在正岩说其实一直以来对唱歌没什么兴趣,自己会一直继承祖上业绩,这是一种责任感。

  其实,继承并不是谭家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我们整个国家国民的一种责任。在游戏充斥银屏,后现代被众人追捧的时候,珍惜、保护、弘扬国粹显得弥足重要。其实,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开播,地方台众多曲艺类节目的开办,支持的开办,国家对戏曲学校采取政策倾斜的态度都是国民忧思未来的有效途径。现场还有观众支招:可特需正岩生俩孩子,继续祖业。

  如此看来,宅门忧思已经变成了普遍的国民忧思,大家心之所系,共渡难关,还何愁未来。(文:周敏)


评论 | 电视剧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奥运花絮 
 一米阳光 七 里 香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