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远方简历
远方,本名陈国远,1950年12月26日出生。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毕业,现任中央电视台特邀制片人、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首都老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1987年创作了电影剧本《大清炮队》,1993年创作了电视连续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该片曾获第十六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1998年创作
的《犯罪升级》,曾获辽宁省第十三届优秀电视剧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长篇电视剧三项奖。担任编剧的主要作品:电影《大清炮队》、《劫杀雅典娜》,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合作)、《飘雪》、《犯罪升级》(合作)、《威胁》(合作)、《第八警区》、《天地良心》等。
生活中的一次偶然往往是命运的一处暗示,顺着岁月向前走,十几年、几十年前无意发生的事会流转回来与你再次相遇,仿佛它们一直在你的人生中静静等待,等待一个酝酿许久的蓄意结局。
“文革”时期只有十几岁的远方在跟随众人“打砸抢”的时候,抢回了两麻袋书,其中有一本是於梨华的《梦回青河》,而40年后,他成为电视剧《梦回清河》的编剧。记者面前的远方经历了生活所给予的足够磨练,在谈起《梦回青河》时却依然能够清晰地忆起第一次阅读时的心动感受,在那样一个枯涩的年代里,《梦回清河》所呈现的丰富而极致的图景是难以磨灭的,它成了远方贮藏在心底的一个朦胧的愿望。现在,40年逝去,这个深深埋藏的心意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在远方的叙述间,《梦回青河》不仅是一个创作上的机缘,往事尘埃中,它更是一条暗暗隐藏的线索,使得当初的懵懂少年没有辜负岁月,而是最终拥有了一颗独到的文人之心。
■改编《梦回青河》是做了一件想做的事
记者:於梨华女士的《梦回青河》完成于1963年,当时曾红极一时,但现在在内地的影响已远没有琼瑶、三毛等人的作品影响大,连於梨华女士也未料到她的作品现在会在内地受到如此关注,您为何决定拍摄《梦回青河》?
远方:说实话,改编的过程很吃力,但我情愿做,可以说我是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梦回青河》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家都在“打砸抢”,我也到图书馆抢了两麻袋的书回来,里面就有这本《梦回青河》,我看完以后很受震动,因为那时读的书都是俄国文学,跟《梦回青河》差异很大,而且那时的一些小说大多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一出来就泾渭分明,而这本书却不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於梨华女士对人性的挖掘让我很震动。这本书对我的早期创作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把它搬上荧屏是我多年的心愿。
记者:什么时候出现了这个把它搬上屏幕的机会?
远方:我一直希望有影视公司拍摄《梦回青河》,但并没想过自己来编剧,因为我认为原著写得太好,我的水平远不及於梨华老师,是吃力而不讨好的。后来在2000年时,我的一个朋友让我推荐可以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我就推荐了这本《梦回青河》,朋友看了以后觉得作品很好,但改编起来难度很大。我那时反而坚定了把《梦回青河》拍成电视剧的想法,于是转了很大的弯,找到身在美国的於梨华老师,向她提出购买改编权的事情,那时我知道香港导演李翰祥曾购买了电影版权,但可惜他在片场去世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也曾购买了电视剧版权,但在2000年时已过了期限。我们的合同很快就谈好了,双方都很痛快,改编费是20万,我一次性地付清了。买下版权后,我自己开始改编,但一至五集,我改了四五次也觉得不理想,那时又有别的工作,于是就放下了。这一搁就是近3年,2003年,我把改好的10集剧本拿给别人看,反响很不错,这也给了我信心,所以,最终有了现在的《梦回青河》电视剧。
■《梦回青河》是部好小说,但改编成电视剧难度很大
记者:您认为改编的难度在哪里呢?
远方:首先,作品是以“我”第一人称的叙述来展开的,它没有影视剧那种所应该有的先声夺人的剧情结构,因此,如果改编要完全遵照原著,会使电视剧变得温吞缓慢。其次,小说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是小说非常有分量有光彩的部分,但电视剧不可能充满独白,于是如何尽量保持那些非常棒的画外叙述,又不使剧情跳跃出去,这个矛盾要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於梨华老师曾表示她现在看《梦回青河》觉得很幼稚,戏剧化强了些,是小说的败笔,而戏剧化正是影视剧所需要的,过于散文化的叙述和心理刻画过多,都很难在电视剧中展现出来,于是如何在吸收原著精华的基础上改编,是非常重要且煞费苦心的。
记者:那么和原著小说相比,您主要在哪些方面做了改动和调整?
远方:小说《梦回青河》写的是敌伪沦陷区的一个封建大家族中几代人的荣辱兴衰和恩怨纠葛。但是因为作者本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局限,她并没有把当时敌伪时期民族抗争这条线作为主线来写,只是淡淡地提了几笔,我在改编的时候,强化了民族抗争这条主线,同时有意地增添了一个人物,把家族中的这个人物设定为革命者,由他带动整个家族中各个层面人物的命运起伏和精神情感的纠葛变化,对我来说,最难的也正是这点———如何把后加进去的这条线和原小说的自身特点更好地、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