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香港姊妹》研讨会 剧中主题表现香港现实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2:03  新浪娱乐
《香港姊妹》研讨会剧中主题表现香港现实生活

电视剧中心副主任李汀

《香港姊妹》研讨会剧中主题表现香港现实生活

电视剧中心副主任苟鹏

《香港姊妹》研讨会剧中主题表现香港现实生活

电视剧中心副主张子扬

《香港姊妹》研讨会剧中主题表现香港现实生活

著名影视评论家仲呈祥

  新浪娱乐讯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香港姊妹》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昨日召开了关于电视剧《香港姊妹》的研讨会,以下为研讨会实录:

  李汀(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尊敬的各位专家,我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今天下午开一个关于电视剧《香港姊妹》的研讨会。由我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30集电视连续剧《香港姊妹》在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期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这个戏播出以后在各界引起了比较热烈的反响,大家都认为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作品,而且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效果。据央视的统计,平均收视率达到5.3,最高的单集收视率达到8.23,收视份额达到20%以上,这个收视份额的表现在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是名列第三,也受到了台领导多次的肯定和表扬。成为我们整个中央电视台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中闪光的亮点,为了很好的总结这次创作的经验,也是广大网上朋友和观众的一个希望,因为这个戏播出以后,网上的点击量是非常非常高的。我们在打开这个央视网《香港姊妹》这个栏里面,一点开就可以看到一万多条参加评论的,有一些主要演员的博客,当天就是30万,到最后就是一百几十万条博客点击。这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为重大庆典活动的反响还是不多,为了总结这部创作方面的探索和追求,我们今天非常幸运的请到了几位专家。今天出席咱们专家研讨会的有著名的影视评论家、原中国文联的副主席仲呈祥先生、著名的影视评论家也是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院长黄会林教授、还有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张德祥,还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老师。

  还有几位报纸和刊物资深的记者和编辑,为我们评论给予支持,他们是当代电视的唐玉籍老师,中国电视的陈芳老师,还有文艺报的高小立,中国艺术报的丁洁,还有中国电影报的陈航,等等,新浪网对于我们这次会议给予大力支持。那么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的我们剧中心的副主任苟鹏、副主任张子扬,李培森主任因为在外面参加会议不能到,他专门给我们打电话希望今天这个会议开好。还有我们文学部的主任曹靖生,副主任谭涛,还有我们这个生产处的周里欣处长,还有剧组的有关同志都在现场,听专家的发言。还有就是咱们这部戏的艺术指导,制片人、著名的导演潘小扬先生。

  今天我们请的专家都精选的,人数不多,所以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最后专家的发言无论是口头的发言,还是已经整理成文的发言,都会在有关报纸上和媒体上和广大的读者和观众见面,我想先请潘小扬就这个戏的整个的创作情况给专家和咱们网上的朋友做一个介绍。

  潘小扬:谢谢各位专家,谢谢各位老师,这么热的天来参加《香港姊妹》的研讨会。先把这个剧创作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概是在两年以前,我们中心的领导李主任想到了这个香港回归10周年,这次10周年我们中心不要缺席,当时取名叫美丽季节,跟我们谈到文学部的领导搞的这么一个策划案,当时就是定位就是因为以前拍的那些戏,包括香港那些戏,都是以家族,豪门这些为基础,本来想到一两个普通人为基础,以两姊妹为基础,从开始的时候,创立、策划、主题是非常明确的,表现香港的现实生活,表现年轻人,表现时代感,这个创意在最初的时候这么定下来的,定下来以后呢,于是我们就想到,广东的一个领导对文艺非常热心,想到了他,想到了我们曾经在拍紫荆勋章的时候合作过的编辑,想到这么几个人,然后我们给几个主任见了面把这个创意和选题一拍即合,然后也想到了在这部戏里面对香港回归以后,内地跟香港的紧密联系,内地跟广东首先处在前沿,跟香港的紧密联系,中间有很多的故事需要表现,于是这个大概的创意,实际上这是一个主题性的东西,是一个命题性的东西,也就是大家说的主旋律,首先是香港回归10周年我们有所表现,第二主题是非常明确的,这是一个主旋律的一个作品。

  怎么样把这个主旋律的作品拍的好看,就是创作最难的难点,于是这个剧本进行了两年,文学部派人去香港体验生活,采访,剧作进行了很长的时间。然后怎么样把这个主旋律作品拍好看,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关键的问题,而且想到以前出现的香港的一些电视台拍的电视剧,和我们以前拍过的一些电视剧,在播出的效果上都有他的局限性,而且面对香港回归10周年,中央和香港投入那么大的经历来做这个宣传的回归的主题,有很多影视单位在做这个,所以我们压力是比较大。

  记得去年8月份的时候,刚好中心成立第二实验制作室,让我搞第二实验室,当时中心就把这个任务,中心交办给你的任务,考虑这个政治性的敏感和难度,不作为你们实验室自己来承担风险,中心领导当时都这样说了,有风险,风险在什么地方,如果交代给你实验制作室,央视播不出来,你这个开门就很差,我们作为中心领导交办给你这个实验室,作为你制作室开张,当时交给我们的时候,这个剧本还没有出来,去年8月份剧本还没有出来,只是一个故事大纲,必须12月份要开机,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只有10集剧本的情况下就开机了,1月2号才开机,开机到4月23号停机,到5月15号审片,时间非常紧节奏非常快,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就是从停机到交审片那么短的时间,非常短的时间,基本上我们是20天没有睡觉,连轴的转,几个机房加班。没有办法,台里面订的6个月,定了播出的时候,所有的审片组和领导都是看的没有上字幕的片子,就在这种情况下拿到了一套的黄金时间播出,台里面领导和中心领导对这个事情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优势就是现在为什么《香港姊妹》播出以后,能够起到比较高的收视率,因为我注意了一下,在网上点击的,以前的都比较少,我们这个光帖子有一万五千多条,非常高的,吸引了很大一批年轻观众,作为我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原来认为一套黄金时间收视的老年群体比较多,没想到这次这么多年轻人来看这个戏,我想这里面跟我们原来的主题的策划,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表现了年轻人的生活,选了两个比较年轻的演员来担当演这个戏,表现年轻人的生活,两个年轻人怎么样从渔村的姑娘,一步一步进入都市,怎么样奋斗,在善恶的选择当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怎么样面对人生,这可能是当初选题拍摄的时候牢牢抓住的一个地,使他节奏充满比较轻快,青春的这种气息。

  另外我们选择两岸三地的合作模式,我们请了香港的导演,香港的演员,台湾的演员,大陆的演员,这个随着大陆跟香港的交往越来越多,在香港拍摄基本全是香港人员,那是快的灵活方式,使这个片子整个的比较快,比我们原来所习惯的叙事模式上也有所改变,还有两岸三地演员在一起交流,碰撞,他们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一些,就是亮点,所以这个片子就是很多人看,既不是纯粹的大陆的国产片,也不是港片,是结合的,两种结合就产生新的模式,给大家审美带来愉快。因为这个剧作在边做边近来修改,做的调整也是比较大的,基本都是先修改的。整个24集到30集做了颠覆性的修改,家族打官司,最后不打官司,在不断的在跟演员的交流过程中,在现场做了一些完成的,把他摆在香港回归的一个大背景下,展现了普通人的各种不同家庭,并没有正面去写那个香港回归97,怎么金融风暴,怎么对付非典,这些都是在背景,呈现的前景是普通人生活,然后加入了一些喜剧的元素,这个根据网上的反应,大概都是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收视率的情况,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那么多媒体的关注,现在最高的收视率8.3,应该说是在主旋律的题材里面播出有那么高的。

  我们觉得比较高兴的是,那么一个任务性的,命题性的作品,使他有所创新,把年轻观众吸引住,让他们关注这个东西,把这个主旋律的作品既反应整个回归的形式,两地人们对祖国的这种感情,对大家的感情,对小家在整个中国的版图下怎么度过困难,用很大的趋势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从目前来说,应该说我们还可以,交了一个及格的答卷,这个戏有很多粗糙的地方,具体哪些不合理,哪些地方拍的跟年代不合理,这个实际上我们都是知道的,都知道,但是因为一个是时间紧,因为你像香港那个就中华那个镜头,97年到最主要的楼是2003年才建成,但是我们是主要的来源广场,当时准备拍下来,没办法你不可能复原香港的远景,这个都没有时间去完成,要播出,所以到了最后这些人特别感谢剧组人员,几乎20天没有睡觉,轮流这么转。做好一集送审题,就这么完成的。

  所以简单把这些情况给各位专家汇报一下,谢谢。

  李主任:好,现在专家发言。

  黄会林:仲呈祥老师不是领军,就是压轴。

  李主任:黄老师,黄会林教授发言。

  黄会林:主要因为最近学校一个是面临放假,所以期末的事特别多,各种各样的答卷,各种各样的结束的工作,所以对这个片子认真的思考不够,但是接到剧中心的通知以后,我还是争取一切时间把这30集从第一集到30集全看了,中间都没敢跳着看,因为到这儿来。仲主任被两位非常美丽的女主角迷倒了,看到了以后,我觉得国家队还是国家队,我们中国电视剧中心在国内的电视剧制作是领军的,是带头的,而且一直在看中国电视剧剧中心的作品,就要感觉它很大气,它很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内在的融合,这好像是我一直看他们的剧得到的一种感受。

  它很少是那种很细微末节的,很小家子气搞创作,都是立足点比较高,出手比较大气,最后形成的作品也能够达到相当的艺术创作的水准。这次在看《香港姊妹》当中,又一次印证了我的印象,看了这30集还是被他吸引了,并没有勉强自己完成任务,咬牙看,说实话以前还是有的,可是这次看30集就是带有审美愉悦的就看下来了,这是一个主要的感觉。

  另外我整体说,我觉得它是为什么能够吸引人,到底它最主要的亮点,或者它的独到之处,不可替代之处在哪儿,当时是三部大戏在竞争,那两部我扫了一眼睛,没有整个看,但是我也看了报道消息,那两部从收视率到反响上,相比而言,这个要更突出,更受受众的欢迎,也琢磨琢磨到底在哪儿。我的认识就很初浅了,个人水平所限,我首先看完感觉到八个字,就是大小融汇,老少皆易,就是大利益和小处打开,小处切入是融合的非常好的,其实刚才小扬导演也讲到这一点了,香港回归这10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跟香港本身有一点缘分,我母亲就是香港的,所以也对那边的生活多少有一些接触。

  应该说这10年香港真是有一个从本质上的一个很大的发展变化,这个在97年回归也听到香港朋友在那里顾虑,觉得香港的命运不可知了,所以也有一些或者说我们家里面的朋友和一些认识的朋友移民,移民的一批,还有一批就是先到别的地方去,回过头等等看再说,抱着一种疑虑的态度,当时我也觉得可以理解,一晃10年过去了,一国两制圆满的实行,香港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整个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一国两制这样一个决策的它的正确性,以及它在现实当中的一种不可争辩的这种现实意义,这个我们都不去说。

  那么这部戏我觉得就是它既是把大的背景绑的非常牢,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香港这10年来经历的大事情,全揉进去的,从一开始要回归,以及到7月1号交接仪式都有,怎么样港督的离开,怎么样旗帜的更换,我们党的领导人和查尔斯王子在现场的交接,都融汇进去了,可能又不是写这种政治大事,它实际上就是两个姐妹的命运,所以我觉得把大的和小的融汇的非常好。

  第二它构成了老少皆易内在的架构,就要表现就是命运,命运通向人,人通向哪里,通向人的内心,从人的内心到人性,从人性到命运这样一种进展,这样就特别具有张力,或者吸引力,这个是不是我们得到这么高收视率重要的原因,我琢磨着,所以他的亮点是不是从三点来看,一点就是历史的画卷,和社会的生活完全融合起来,人们通过很细微的社会,很草根的人物这种发展,回过头引证大的历史画卷,可又不完全是草根,又有豪门,刚才潘导说不是着重写豪门,仍然是跟大企业家连在一起,这两个草根的姐妹,以及背后的家庭,一边是奶奶,一边是父母,这样的家庭又和高家大家族,一个豪门又结合起来了,这样我想就是历史画卷和社会现实的这种非常细微的生活连接的很好。

  就把香港10年的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和这些小人物,或者年轻人物以及高总,那个老总的他的内心的这种发展全把它控制的非常好。

  第二点我觉得他的人物的设置和开掘是有特色的,有独到的亮点,他设置的是两个姐妹,这两姐妹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完全不同的生命追求,最后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这么两个姐妹设置起来,而且他又从两个姐妹连到了两个兄弟,而这两个兄弟又是高家的两个少爷,就是这么一个用人物命运结合起来,而且在人物命运当中叫《香港姊妹》,自然这两个姊妹是主要人物,这两个姊妹我觉得他是写善与恶的交织,而且看的时候,特别感觉到它这个善与恶的交织,善固然是应该是妹妹,朱秀铃真是善良到了推向极致,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过于善良,那个雨虹确实是内心是恶的,战胜了他内心之善,可是很巧妙的,我们的主创把这种恶又让它有道理,他自己认为他很有道理,所以他始终不认错,她一直说我有错吗?我只是想改变我的命运,我只是想让我的奶奶和我过上好生活,这难道不应该嘛,她还有她的理由,她的追求就有道理,她到达这个目标不择手段,有的事做的邪恶了,但是这种邪恶她自己又说,就是因为我要追求我的命运的改变,我只能这么做,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比较深入了,比较独特,跟一般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恶大家批判,善大家赞美,这个剧不是这么写的。

  这种善与恶的交织一直贯穿了30集,而这种交织的表现又通过开拓内心世界来展示,我也在想这个雨虹,她从一个草民最后到当了董事长,这是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拿到,她这种过程我们没有看见创作人写她怎么样,没有写这些,写的是什么呢?就是她一心要掌高家这个权,她一心要通过她完全是低层走到最高层,当了董事长达到了她的目的了,这种权利的追求是她认为这才是对的,这也不同一般,她不像有些人写女孩从好变坏,从低到高,她还是在追求一些物质的,比如说要穿好衣服,要戴漂亮首饰,她没有写这个,她开掘内心上有独特的地方,人们看上去就知道,她到底要什么,她能不能得到她所要的,她为了得到她所要的,她做了一些什么事情,这个把人都引到这里面了,我觉得看的过程中,在善恶交织的开掘当中,是通过内心的挖掘来一层一层的推向极致。廖洋 宋雷/图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