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我的团长我的团》自开播以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三联生活周刊》就刚出版的第12期封面专题《炮灰团,极端主义》举办“做客三联生活周刊”活动,邀请《我的团长我的团》导演康洪雷,和当年中国远征军的老兵尤广才等,组织专题论坛进一步深入探讨该剧内涵,以下是实录:
主持人阎琦: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阎琦,今天咱们很有幸请来了康洪雷导演,来和我一起就《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作品来进行一个交流,这个电视剧放映之后实际上还是第一次跟媒体接触,非常难得。我昨天看了一下,好像网上有好多朋友说要专门过来看看康师傅(笑)非常喜欢你。
是这样,我想对于电视剧而言,就是从艺术的角度你的欣赏与否,评价优劣,都没有问题,我们今天这个交流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想先把今天的活动给大家说一下,今天放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康导和我们参加《三联生活周刊》第12期,大家手里都有这本杂志,参加这期杂志运作的我们几个记者,和康导做一个现场的交流,希望这个交流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信息。然后邀请了两位老兵,这两个人也是有非常出彩的交流给大家。
现在先请我们记者上台吧。第一位上台的是苌苌;第二位是我们的副主编舒可文;第三位李伟;王小峰,王小峰你也有很多“粉丝”在这儿,先跟大家招招手吧。最后我们隆重地请康导!您坐这儿。康导,你看这是新浪的麦标。
康洪雷:谢谢新浪的朋友。
主持人阎琦:今天新浪也是下了大功夫,大家看到这么多的机器,空中的地下的,为咱们这次活动提供很多技术支持,感谢新浪,也感谢各个媒体的朋友们,北京电视台,还有我们平面媒体,就是北京这些大家熟知的媒体朋友今天都有到场,表示感谢。
《三联生活周刊》从2007年我们为康导的作品,就是《士兵突击》曾经做过一个封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今年我们又做了康导的第二个封面,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个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历史上可能还是第一次,就是为一个我们敬重的导演,然后我们献上了两期封面。这个标题我说一下,第一个是叫“许三多简单主义”,第二个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一个追问,叫…一下想不起来了(笑)叫“炮灰团.极端主义”,从许三多的简单主义到炮灰团的极端主义,《三联生活周刊》的这种归纳和概括就能看出康导的这两部电视剧相当不同。康导也讲他不愿意重复自己,不愿意重复自己,又在思想的层面上他想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做出更多的解读,这样的一个作品自然会受到我们的尊重。
下面这样,现在这个方式就是请我们四位记者,我再稍微多介绍一句吧,我是觉得后来对作品的解读最后非得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不可,否则就成了像《士兵突击》,可能我们大家都比较能够理解,比较看得懂,在这个作品当中我们的副主编舒可文,还有李伟,他们因为都是学哲学出身,所以他们可能有了非常好的理论工具来帮助他们做解读,然后我们的王小峰是著名的音乐评论人,也是做文化报道很多年,还有苌苌,他们可能更多的在作品的感悟方面也都有他们的特点。
所以我就把时间交给他们,这一部分就是由我们的副主编舒可文这个团队开始和康导对话。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登台 与康洪雷导演深度交流
舒可文:首先当然非常欢迎我们的读者朋友来跟我们一起进行这么一个关于一个问题的讨论。当初我们在策划这期封面的时候其实也是遇到了一些疑问,因为我们通过在网上的一些,就是这部电视剧观众的留言、评论当中也能够感受到这部电视剧还是一个值得去讨论的一个电视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支持它的和反对它的都显得如此的立场鲜明和观点激烈。
所以我们就想这里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那么喜欢它?有这么多人又那么不喜欢它?它的问题纠结在什么地方?实际上我们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考察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写作团队来说,我们其实也有这两种不同的立场,有的人觉得很喜欢,有的人就说看了两眼就没看下去。问题到底在哪儿?实际上我们的追问起点也挺极端的。后来我们想这部电视剧它之所以能够引起这样的泾渭分明的不同判断和各种各样的热议,它一定不是一个关于电视剧本身,就是从戏剧的艺术性不会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为通常人们对一部艺术作品,如果从作品本身去讨论的话,那就是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很容易放下。但是这部电视剧是那么的不容易放下,原因到底在哪儿?后来我们这个集体非常认真的,回去大家都仔细地看这个戏,并且是进行过两、三轮的讨论。后来我们发现这里边确实有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后来把它这个标题定为是“极端主义”,它极端在哪儿?其实恰恰因为是这种极端让有些人一下触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所以大家愿意跟着剧情、跟着这个创作团队一起去思考这些问题,它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也恰恰是因为它无论从制作的界面还是他提出的问题,是过于裸露,这个问题像没有包着皮的鲜鲜的流着血的肉,人们不愿意这样去观看一部电视剧。恰恰就是因为它这种把所有的事情和问题都推到了一个无可选择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导读里面就说到,像哈姆雷特说的生或者死是一个很高贵的问题,因为你至少可以选择生,你不愿意生的话你可以选择死。但是对于那些炮灰团来说他们没有选择,他们走在一条必死的路上,可能其实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心已经死了无数次了,因为一次次的败仗,背井离乡,他们心可能已经死过很多次了。那这个时候他们在“禅达”这么一个虚构的地方,前面的路还是死,无论是什么战斗他们是第一批上去作为炮灰的,他们要经历的还是一次继续的失败。那这个时候他所有的问题我们就想,很多讨论实际上是在人生的情况下才值得讨论,但是在面临死的时候还剩下什么值得讨论?
比如我们说的个人主义啊、集体主义啊,或者种种的主义都是关于生活场面的一个规划,就是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对它有所规划,但是在你将要死、不活的情况下,那这些规划都没有意义,那剩下什么问题还是我们值得在内心珍重的?就是他把问题推到这么一个极端的境地,所以就显得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了。我们的整个采访和追问实际上是从这个立场去开始的,尤其是对比前几年的许三多,因为许三多是赢得了观众的热情、支持,是远远超出这部戏的,就是基本上大面积的喜欢他,这里头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许三多他其实是关于生活的规划,因为毕竟我们还是活人,我们没有面临死亡,我们还要规划自己的生活,所以他的问题显得对更多的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那这个时候《我的团长我的团》就表现的是完全另外一种质地和面貌,我们的问题从这儿开始。其实我们今天这个对话的讨论,一方面由我们《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参与对康导的追问,对这部戏的追问,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同时当然这部戏的观众和我们杂志的读者朋友,希望也能参与我们的追问,让大家对这部戏有更直接、更透彻的了解和体会。
这两部戏,许三多早就播完,《我的团长我的团》也已经第一轮播完了,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大概也都看过了。但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刚才我们说了不仅仅是局限在这部电视剧,其实它会深入到关于我们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我们对父辈的成功失败的体会和反思,种种问题实际上都会从这部戏引发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深入的课题会很多,简单、极端、生命、死亡、家国、种种问题都可以在我们这个追问当中呈现出来。我就做这么一个解释和开场白。
主持人阎琦:下面咱们就赶紧发炮弹向康导(笑)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伟对话康洪雷 解读龙文章
舒可文:对,我们下面的追问就开始了。因为龙文章对这个角色的解释是李伟写的,所以由李伟开始。
李伟:感谢大家的光临,我先说一下,刚才阎琦说我是学哲学出身,实际上这几年做的一直是经济类和社会类的报道,也是比较偶然进入这样一个文学批评也好,或者说影评、电视剧评论的这样一个写作,也是对我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而且此前我一直在出差,回来后把《团长》完整看完,还看了原著的两本书。当时我写龙文章的时候也看了网上一些评论,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我实际上想问一个问题,其实我写完了之后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明白龙文章这个人,就是他的这种外表和他的言行之间的一个比较大的反差,我不知道我们这样的一种创作是以一种经常要下跪,就是他的这种表情的油滑,我不知道我们这种创作是故意以一种这样的形式去刺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是去刺激我们对现实中人物的这样一种塑造?我不知道这样的一种反差康导是怎么考虑的?
康洪雷:感谢今天这么多人到这儿来,我真的十分感谢。别的客套话不说,我们尽量进入讨论问题。
这是我这部戏播出以后第一次坐在这儿来冷静地在考虑这个戏,回溯这个戏的点点滴滴,因为之前我在机房里看这个戏要看吐了,播出之后,因为我有一个习惯,当一个戏播出之后我不会再看它,因为我知道我用两年的时间跟着它风风雨雨,一切一切的过程,现在回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特别感谢《三联生活周刊》来读解我这个戏,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儿。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龙文章身上这种方式,为什么这么做?这可能跟我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关系,我觉得我们真的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很多的事情又不太清楚,可是你在生活当中看到很多满腹经纶的人,似乎他的观点,他的东西那么决绝,那么肯定,结果随着岁月的推移突然发现他是那么无知,好多东西是那么的谬误,你会对很多东西产生一种失望。那么这种失望长期以来会困扰着我们很多,有时候突然我觉得有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么一个空间,有这样一个人物,我总想把这个人物的内心和他的手段尽量向两个极端去分离,他为什么这样?我曾经跟演员也探讨过,演员说这样好吗?我说没有什么不好,谁敢说我们在生活当中不演戏呢?谁敢说我们演戏就为了一个很坏或者很自己很不相信的一个主义呢?他都是一个手段,关键我们要看它的结果,结果为什么?
其实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摄制组,我作为一个导演我跟大家说,我经常说我用20%的时间来搞艺术,80%的时间在和人打交道。我更大的精力是怎么把这个摄制组、这个团队让他们愉快起来。其实目的就是拍你想要表达的那个东西,可是你想要表达的那个东西,你直接跟他说他表达不出来,你想那个结果,你说我要这么一个结果,人又说我凭什么要这个结果?人很有个性。可是你又觉得那个是对的,可是那个对的是没有参照的,它是在我们良心底下的,那么你就要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使这个机器按照你想要走的那个结果往前走。
我觉得在龙文章身上同样是有这个潜在的意识,在那个时代叫什么国破家亡吧,人已经没了,我不能说灵魂深处没有胜利的欲望,起码外化已经完全没有生的希望,完全没有了一种活下去的无论是物质的这种欲望也好和精神的欲望也好,完全没有,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那个时代。整个一个军队被挤在一个狭小的滇西,离自己的家乡十万八千里,那是一个什么心情?有时候你出外去旅游时间长了,你都会有一种思乡之情,何况你回不去的东西。把这样一群人做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体,做一件你想做的事情,我觉得光靠铁血誓言是没有用的,那就一句话,来点实际的。
什么是实际的?龙文章能给你什么?枪,没有,物,物没有,他一定有自己的一个手段。那些铁血军人当个人利益和你的国家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你看他那份犹豫,你看他铁骨铮铮后边那个小人,你看貌似这帮沙子一样的人,在行动的时候直接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表现出的那种下意识的果敢,下意识的英勇,下意识的拼杀,我觉得这是真的。所以我跟段奕宏讲你一定是下意识的表达,绝不能是有意识的。就跟两个人打仗,我亲眼看到一个武术冠军被三个人拿砖拍到地下,打架可真没有套路,打仗同样是这样,需要勇气,需要那一刹那的那种超出你本能的那种力量。
随着这个剧情发展大家会看到,你们看似很不舒服的一群人他们最后在做着什么?似乎觉得能引领我们走向未来那个希望的人,最后在霎那间犹豫,可是这个犹豫战机稍纵即逝,那真是分秒必争,你差一点就整个战局丧失,关键的犹豫就有了关键的失败。我们从鸦片战争以后我们赢过吗?我们为什么老是战败?难道是对方强大吗?我们老讲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抗战题材,我们全是一往无前,英勇奋战,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挨打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我们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我不敢用一句两句话说,我们真的出问题了,我们中国现在的足球我们看看,我们中国足球真不行吗?真的外国就那么强大吗?是我们出问题了,可是我们出问题谁看到了?我们老是不承认自己出问题,我们老看到别人的问题,从来没看到自己身上有问题。我一直坚持很多年了,出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我们自己出问题,是你自己出问题了,肯定不是别人,这个东西我想可能我很决绝,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大家发现问题先从自己找问题,事情好解决。战争也同样是这样。
你看戏里我们都有很多台词在里面,当日本113连队,过去的原型就是第五师团的113连队在松山停留下来的时候我们高兴啊,小日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咱们歇了吧,该结婚结婚,该吃饭吃饭,该干吗干吗去吧,说不定人家在那儿束兵立马。这个安逸让我们这个民族到今天还在安逸,所以我们应该特别的警觉起来。在这个戏里我觉得更多是探讨这个问题。抗日战争题材怎么拍?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难道说很多没有参加过那种抗日战争的人,还让我们永远怀着仇恨往前生活吗?我们究竟怎么记住历史?怎么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要往前走。
所以我觉得在龙文章身上有很多很多今天对历史,包括对未来的思考,和他想说的话,虽然在那个时候大逆不道。可是他没有办法,放过来以后我们就不再睡觉了,没几个人,不要怕自己的泥巴松了放进几个人来,你就认为丧失国格丧失军威,他可能会提醒我们,让我们不再睡觉,不再安逸,让我们知道要努力,要团结,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要看到对方的弱势,我们是可以战胜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