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聚焦边防军人的当代军旅大戏《兵峰》7月29日在央八开播后,不仅赢得了不俗的收视率,更获得观众好评。昨天(8月1日)下午,《兵峰》在京召开研讨会,专家对于该片都给予了很高评价,更有专家表示,这部戏有可能超越《士兵突击》,成为2010年又一部佳作。以下为研讨会实录:
出席电视剧《兵峰》研讨会专家名单: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仲呈祥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李 准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 王丹彦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武桂林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效岩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伟国
原《文艺报》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 范咏戈
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秘书长 张乃嘉
总政宣传部文艺局影视主管 李 洋
北京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彭吉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尹鸿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彭程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室主任 张德祥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影视专版责任编辑 高小立
《解放军报》通联部主任 阎金久
《中国军网》副总编辑 张锋
武警电视剧制作 中心主任、著名军旅文艺评论家 丁临一
《解放军报》著名军旅文艺评论家 陈先义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军旅文艺评论家 边国立
制作方与会领导和主创人员:
广州军区文工团政委 赵亮
《兵峰》导演、总制片人 刘岩
《兵峰》执行制片人 汪莉
《兵峰》演员古蒙儿扮演者 沈佳妮
《兵峰》演员李貌扮演者 江柯
专家发言实录:
总政宣传部文艺局影视主管 李洋
在近几年军事题材的创作过程中,在我看来《兵峰》是非常厚重,非常有追求,非常新鲜的作品。因为现在作为军事题材年产在600集总量的创作形式下,想找一个新鲜度是非常困难的,坚持它厚重的主题也是非常困难的。我跟他们一道经历了前前后后艰难的历程,我也见证了他们所走过的每一步道路。应该说今天能够在建军83周年的日子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对这部戏大家几年来付出艰辛的劳动,艰辛的坚持一个非常好的回报。这部戏刘岩会具体是怎么创作的,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希望军事题材能够越拍越好,拍的不一样,但是拍来拍去,最终还是不要丢掉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民族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保疆。我们去年由兰州军区和北京一家公司一块儿联合拍摄一部《在那遥远的地方》,去年播出以后收视率很好,影响也很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口碑。去年整个全年中央一套收市排行中排名第二,影响也非常大。今年应该说我们从西北转到了西南的西藏,拍摄是在香格里拉拍的。这部戏创作是非常难,因为我们知道电视剧现在面临着极大的收市压力,电视台的压力,方方面面的压力,坚持从精神气质出发和我们高尚主题出发的创作可能越来越稀有了,今后这种道路可能也会越来越艰难,我们感觉到强大的来自产业之后,我们国家对市场化的压力,这可能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的命题。如何适应整个大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不要丢失和缺失我们民族的产业精神。
我觉得《兵峰》给我们自己创作,特别是对军事电视艺术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当时我跟刘岩说这个题目太难了,我多次想妥协和放弃,不要做这样一个有难度,非常市场化的作品。刘岩坚持,广州军区创作团队的坚持,以及我们很多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各位老师给了很多的建议,还有军队的评论家们献言献策,使得《兵峰》创作在剧本阶段,制作阶段到播出阶段,有一个非常恒定向前推进的脉络。在座各位老师也见证了我们创作的艰辛。现在主旋律的创作像前几年拍《士兵突击》一样两眼一抹黑,走在冰面上,不知道这个冰什么时候会塌陷,危险系数越来越高,风险系数越来越大,播出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肩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感觉出发的时候就开始冒汗。
这部戏整个拍摄和创作过程中,他们基本上在海拔4000米的实地拍摄和实景拍摄,我曾到现场看过他们拍摄,非常的艰苦,所有演员基本上都晒成了黑人,小沈那时候晒的非常黑。刘岩也是很瘦小,穿这大衣,在雪地里站着,非常滑稽的形象,非常艰苦。而且在拍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两次恶性的车辆事故,车翻车了,好在车毁,人只受了一些轻伤。看来是坚持我们《兵峰》的高度,深度和厚度的作品,的确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看到这部作品,我们每次看了之后心里都非常的激动,因为有一种坚持,有一种追求的作品,我们今天所有的作品在追求市场的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在追求收视最大化的年代,追求为了国家、民族,而不是为了小我,为了国土的安全,在那样艰苦的地方,把镜头对准那样一些人,我们边防官兵,这样一部戏在整个军事题材类型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应该是无限风光在《兵峰》,这部戏现在完成了从剧作、制作到整个后勤的剪接。从原作39集压了十多集,现在达到了非常精致的地步,当然现在有待于观众深度检验,也有待于专家的深度批评。一部作品作为军事题材,特别是在广州军区的方向,有若干年没有出作品了,继《归途如虹》之后,我们又盼来了一部广州的优秀作品,又是把镜头留给默默无闻,离我们最远,离我们最看不见,最困难,我们军网的同志领导也都是老高原,他们在高原上待的十几年,一会儿他们也会发表他们自己看《兵峰》的感受。其实作为军人,对这部戏有特殊的情感,因为我们也去过高原,去过西藏,知道那里的艰苦,知道那里士兵的状态,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以及他们极大的苦难,我们都知道。包括李貌这个士兵的形象,那一段也非常感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的像《士兵突击》一样不断的嚼,不是靠情节取胜,因为那是一个沉默的高原,那是一个沉默的《兵峰》,在那里有一种精神,在追寻那个精神,这部片子是发生在道路上。广州军区创作团队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和代价,作为观众,作为创作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我向他们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前副主席 李准:
《兵峰》不但是广州军区、整个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一个重要的收获,而且也是全国电视剧创作很特别的收获,也是献给建军节的一份厚利。
从我的经历和状态来看,我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对当代中国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当代中国军人的崇高做出了新的发掘,在寻找我们当代精神制高点上做出的新的发掘。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灵魂和主干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崇高”。为什么他对当代军人的牺牲和风险精神做出了概括?概括说就是它非常真实而且推向极致小我表示出来,当代中国军人,特别是高原缺氧,随时都可能发生雪崩、泥石流、暴风雪等等,随时都会要了他们的生命,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起码的挑战,只要他想做一个合格的边防官兵,在西南这个地方,特别是西藏边防,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些都是最起码的。还有一个,我觉得是非常深刻的启示,这些边防官兵都是现代的,有些还有高学历,肖沐天不仅是研究生,而且是全军的武术冠军,这些人都有现代的生存技能,现代生活方式的必备条件。但是在这个地方他们坚守,特别必须牺牲自己现代的生存方式,他们只能面对孤独和寂寞。在高原边防线上一个兵要守护多长的边境线?手机不通、交通不通,说话也找不到人,在这种情况下坚守自己的职责,各种现代人迹交流,情感交流,各种时髦东西的享受对他们来说都没有,统统都看不到,我觉得这比肉体、物质的牺牲是一种更深刻的牺牲。还有,他们在这种孤独中,几乎在生命禁区面对极端的挑战,他们要不断做出个人亲情、爱情,甚至于荣誉的牺牲。好不容易爱上一个人,但是两地相隔,这个人不能上山,肖沐天三次推迟婚期,好不容易穿上的礼服,但是只是因为在高原上跳了一下就失去了生命。这种牺牲是美丽又崇高了。肖沐天的爸爸,他祖父、祖母进藏以后在那儿牺牲的,他的母亲也是牺牲在保卫和建设西南边疆的岗位上,他父亲因为忙于工作,到了癌症晚期,肖沐天在执行特殊任务,不能回到拉萨,只是回到拉萨,不是回到北京,居然不能回到拉萨给他父亲做最后的守护,我想这种牺牲是最深刻的牺牲。郝大地丢信是为了兵站追军马把信丢了,这是在内地和其他边防不大容易遇到的事情,但是这在西南边防这成了家常便饭,他们非常真诚牺牲和奉献不断发生,不断拷问他们使命意识的纯粹性,拷问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一个人究竟该怎么活?这个片子从头到尾写小分队的行动,没有写内地如何如何,也没有写灯红酒绿,挥舞着荧光棒呐喊的人,但是我觉得它像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这些人。我觉得像这样一种牺牲奉献精神,那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精神。至少到现在为止,我在别的作品里还没有看到像《兵峰》这样,对当代军人的军婚,对他们牺牲奉献精神,对他们的崇高能有这么多层次,这么深入的发现,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二点,我们整个精神生活,我们的文艺创作,包括我们电视荧屏应该是越来越丰富多彩,只要是健康向上,只要是不违法,只要是群众接受的,都应该让它存在,像《兵峰》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它的最长音和它的主旋律。我原来记得我们电影局的局长,他写的一部最有名的诗就是“和平的最强音”,他在五十年代提出这样一个标志,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像《兵峰》这样的片子,从它的整个美学品格,从它的整个精神文化品格来说,应该是在我们整个电视剧创作,包括我们当前很多文艺创作中,它的美学品格,精神品格绝对是电视剧高端的。现在有很多影视的大片,包括古代的题材和历史题材都有好的。这个思想封闭在我们时代最前沿,我们生活已经到了这种时候,还需不需要奉献精神?看了这部片子就是一面镜子,那么多人拿着荧光棒,不知道上面唱什么,一个劲在那儿喊,那么多人在那儿一掷千金。我想先不说这些东西品位的高下,至少这些人能够这样做,就是以《兵峰》边防官兵的牺牲和奉献作为前提,没有那些人在那儿守护我们的边疆,他们的高谈阔论怎么解决,他们的荧光棒怎么挥舞。如果消费就是一切,消费精神,消费时代,消费历史,也消费着人,消费着前途,有点醉生梦死。《兵峰》对男女老少也是一个励志的标志,看这些人是怎么活的,他们怎么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热。
第三点,刚才效岩主任说的,摄制组的精神值得学习,这样一个选择,广州军区和成都军区有很多的交流,刘岩本人就有高原边防官兵的情节,就觉得他们太可爱,但是他们生存方式和他们付出的牺牲太少有人了解。你不看《兵峰》有多少人知道我们有那么多官兵生存在那样的状态里,你看郝大地,看肖沐天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每天想着完成怎样的使命,怎么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价值,而不是想着升多大的官,不是想着到哪儿跳舞,到哪儿买时髦的衣服。这个摄制组是怀着敬畏的心创作。我看了五分钟的片花,创作和拍摄这个片子过程中的本身,就是一次生命的高峰体验,就是一次生命的历险,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拍边防官兵,用自己生命高峰体验,拍出边防官兵的高峰体验。这不片子从头到尾管产着生命的高峰体验,生命的光彩和价值在这儿才显得最灿烂。受到的打击越厉害,发出的光芒越灿烂。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没有多少人看到,但是他们发出的光芒最灿烂,边防官兵发出的光芒不仅仅是修公路,一公里有一个战士倒下去,实际上在日常边防坚守中,他们付出了多大的生命和情感。摄制组两次翻车,这是拿命在搏,这样的片子跟在大楼里拍出的片子怎么能同等对待。只有28集,我们知道边防军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对比自己我们有多少感悟?文艺到了任何时候,只要针对文化层次修养,他一定是思想艺术含量相对不够高,主要是速度和刺激人感官的东西,一定是受众面最广。我想这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生产本质的区别。任何最先进的思想和精神,都不可能是自发的产生,都需要最先进自觉的创作,反过来加以迎合。
这样的片子,这样的摄制组应该受到更大的关注,应该使人们想到更多的东西。谢谢大家!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仲呈祥:
看这个片子,我主动给《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同志打了电话,我是我呼吁知识分子应该首先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对市场经济发出科学的声音,争取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因为《光明日报》在我看来是二十一世纪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所以我呼吁我们舆论界要拿出版面来,很好的宣传这样的作品。今天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三位秘书长都亲自到会,我认为他们的传统非常好。对于一些值得研究的,要大力推崇的艺术品,作为中国电视艺术界最高学术结构,作为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职能机构,有这个神圣的职责,旗帜鲜明的优秀作品鸣锣开道,做好这个工作。另外,正如这个片子一开头的字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有边防军这个序列,原话是这样讲的,他们这群人离现代生活很远很远,远到已经感觉不到他们了。但是这群人离国家民族尊严最近,近到他们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个词儿写的很好。这提供了我们这部片子非常重要的精神制高点,时代呼唤的从崇高,民族最需要的尊严。前几天在《光明日报》上用了两个整版,发表了北京大学教授讲文化软实力和走出去的问题。他作为一个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知名教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他说大家要看到,中国现在经济上去了,但是文化是值得我们面对一个严峻的课题。他指了,我们要出去办孔子学院,韩国也要出去办他的学院,而且数字还要跟你比,日本也要办他的,印度也要讲他的,都要走出去,所以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文化、艺术这个东西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文化走出去,不在走出去的量,而在走出去的质。你是不是把你民族的价值观,把民族的精神,最具有人类当代价值的东西推荐出去了?走出去了?王月川教授的文章里公开点了,他说我们现在有的电影,说是走出去了,但是是一些没有思想的电影,也就是没有民族价值和观念的电影,这样的东西走出去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的道理,我非常感动的一条,我认为这部作品是一群党和人民培养的艺术家,用他们的生命在坚守艺术的价值,在维护民族的尊严。这一点是让人钦佩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绝对是看到了精神的宝贵性。我最近参加会议,每一回我都要说孙部长说的话,她毕竟领导过我们,他当了五年广电部长,十点文化部长,他说十五年的部长生涯,他深深领会到了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是一个亲人在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也就是说你这个民族究竟有没有凝聚力,究竟有没有你明确的精神价值取向,有没有崇高感。就因为人民的军队代表着民族的精华,从一定意义上讲,军魂就是国魂,就是民族魂。这部片子讲到了一条,这一波人,肖沐天也罢,郝大地也罢,他们是另外一个视角进去的古蒙儿,完成改变了他们的精神走向,改变了他的价值取向,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大喜的人。靠什么?全部没有靠说教,全部是以跟着他们走这一着之后,像李真同志刚才说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太需要呼唤崇高了,太需要坚守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群年轻的艺术家,用他们生命的价值坚守艺术的价值,这是非常可贵的。因为今天已经有人把艺术说成就是搞娱乐,就是获取视听与感官的快感,至于精神上有没有内容,有没有思想在其次。
而且这部片子另一点非常可贵的是,确实开拓了当代军人人性的深度。中国影视作品不多的动物演员上字幕,这部片子里的警犬是作为一个演员出现,它是艺术的形象。当代军人怎么看?他救古蒙儿,古蒙儿要自杀,也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谁说没有人心的深度?尤其你看了里面,随便举个例子,由于郝大地丢失了一百多封信,怎么办?老规矩,捱顿揍。肖沐天有办法,这一班,那一班代替给家属写信,在那个冰天雪地里念信的时候,七尺男儿谁不潸然泪下,那么多的感情,夫妻之间的感情,恋人之间的感情,确实是净化人的灵魂。这部作品干净到恢复了艺术的本性,超公益。审美,艺术的本质功能就是追求精神美感,而不是追求功利。但是好的艺术品深化了人的精神境界,倒过来产生物质动力,产生创作物质新的动力。我们现在太缺乏这种作品,所以我赞成李准刚才同志说的,我看这部片子我想到李洋同志说,一个较小弱不禁风的刘岩,批着一个托到地上的军大衣,……,那天我看到王挺,就是郝大地,也看到了扮演军医的吕一丁,他们看到那个沼泽地,刘岩说不能下去,但是他什么都不顾我跳下去了,漩涡一卷就卷走了,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创造。正因为如此,这个片子给人的精神美感才是一流的。我想这里面的人,捍卫了祖国的尊严,镇守了边疆,实现了他们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最高的精神。
最后我要重复我的意思,我们电视剧文化是宝塔,这个塔座里越多样、越丰富,越好。但是有一个基准线,你不得超越我们民族价值曲线的底线和伦理道德的底线。你如果削减民族凝聚力,降低民族水准我不赞成。但是电视剧宝塔塔尖,只应该像《兵峰》这样。《兵峰》这部作品现在是山峰的峰,我理解他是引领全民族攀登精神的高峰,他在初稿的时候是锋的锋,也有道理。他讲的是兵的灵魂里面最具锋利的那一道东西。现在确实我们呼吁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况,面对市场经济,在那只无形手的作用下,挂着收视率最高的招牌,而把一些本来只有资格,只能够在塔座里面占一席位置,还需要提升的东西,不仅挤到了塔腰,甚至捧到了塔尖,用它引领民族精神的航程。相反,由于收视率的左右,把《兵峰》这样本应在塔顶的作品,拽到了塔底或者塔腰,甚至有的已经挤出了塔身,那样的话我觉得不符合中央关于先进文化引领电视文化前行的英明指示。我呼吁我曾经工作过的中国电视杂志这些刊物,应该毫不吝惜拿出版面宣传这样的作品,这样才能不负时代和人民托付给我们中国电视艺术界,最高学术机构的职能。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