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政治课 人心厚黑
思想大多只关乎自己,而政治则关乎与他人关系。TVB剧里很大程度体现为生存哲学,进取,斗争,然后更好地进取,这也是一种主流的香港精神。许文强由文艺青年晋身黑社会头目,在上海滩为兄弟为爱人尝遍爱恨情仇。丁蟹则极尽人性黑暗,在疯狂股市中野心勃勃打压对手。罗四海和卓一夫在赌台上誓要拼个高下,不惜身家性命财产全赔上……他们就是这样的港式枭雄。
当然还有《大家族》、《创世纪》、《溏心风暴》、《珠光宝气》这样的家族与商战剧,有像《金枝欲孽》、《万凰之王》这样的宫斗剧,人物心理之复杂,斗争之激烈都令人大长见识。但剧中总奉行一种宿命般的悲观逻辑,为了生存必须往上爬,不断提升地位,为达目的只能不择手段,但最后赢了世界往往输了生命真谛,比如亲情友情爱情。
在这类戏中,如果男性往往只有小人物和枭雄之间的选择,女性则无论在恋爱还是职场上都被期望要更强大、独立。最低纲领是谈个平起平坐的恋爱,最高纲领则是成为汪明荃[微博]、郑裕玲[微博]、陈秀雯在角色中那样的大女人。尹珊珊:TVB的城市题材电视剧非常喜欢,而且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法政剧,那时候的法官都戴着假发,律师叫大状,对司法就有了莫名的信心。那些剧给我留下的关于民主关于法制的印象就特别美好,人们最终都可以依靠法律获得最终的公平,这个是很了不起的。印象深刻的电视剧还有《大时代》《巨人》,还有一些讲时代之中的小人物的。还记得有一部是万梓良演的,它里面讲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齐齐整整、平平安[微博]安。那时候的TVB剧三观太正确了,非常传统温暖。那时候我们是没有姐妹兄弟,但是看到香港的小孩就是有姐妹兄弟的,特别羡慕。就感觉广州和香港虽然只有100多公里之隔,但是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会对那边的世界产生无比的向往。
同班同学
云之东:除了武侠,还有TVB独此一家的都市剧,《义不容情》、《流氓大亨》的奋斗成长、兄弟情义、恩怨纠缠,不仅看得我们唏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都市文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时装华服、潮流造型,在当时是很具有冲击力的,可以说,80年代的下海潮,TVB的都市剧,多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兴:最值得一说的是《大时代》,一开始看惊为天人,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是一部伟大的电视剧。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股市有了最初的认识,也就是那几年我爸入了股市,我也跟我爸去证券交易市场,那时候的电脑很大个,拖着个很大的屁股,屏幕上有红线绿线之类的东西。
林泽文:看很多TVB的律政剧和警匪剧就觉得香港是个法治社会,“香港是个法治社会”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还有那句警察抓犯人的时候讲的著名的话:“你现在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律政剧让我熟悉了西方法庭的流程,和内地法庭不一样的,TVB电视剧让我了解到他们的法官都会戴假发,律师都很有自信地在辩论。他们特别讲证据,为了证明犯人有罪,他们会想尽办法找证据。
3 欲望课 性别与审美
有人说从邵氏电影中获得性启蒙,主要指的就是70年代邵氏电影掀起的风月片潮流,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大导演李翰祥。李翰祥早年以黄梅调电影、历史宫闱戏见称,70年代从台湾发展回港,把题材瞄准了商业性十足的风月片,一口气拍了《大军阀》、《风月奇谭》、《金瓶双艳》等。包括李翰祥作品在内的风月片热潮,虽然按裸露尺度在后来完全可列入三级,难得是制作精良文人味十足,同时也捧红了狄娜、胡锦、邵音音[微博]、恬妮等当代艳星,她们可算是香港第一代性感符号。
性启蒙之外,商业的邵氏还激发了观众的欲望投射,建构起大众无分男女均对男性阳刚产生想象。比如张彻的一系列功夫动作片,主打阳刚、暴力美学,血脉贲张拳拳到肉,贴上了鲜明的男性标签。此外,他的张家班有门下弟子如王羽、姜大卫、狄龙、傅声等,年轻时个个丰神俊朗,他往往要求他们赤裸上身拍摄动作镜头。这在当时就算是影迷福利,也让性感在阳刚之后有了萌芽机会。
而这种欲望对象、偶像的培养机制,到了TVB时代就更加规模化,邵逸夫建议举办的无线艺员训练班,一批批走出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刘嘉玲[微博]、吴君如[微博]等日后的大牌,TVB也成为有名的造星工厂。此外,香港小姐选举也成为灰姑娘的舞会,进入三甲或者表现亮眼就可能一夜成名,从此晋身娱乐圈做明星,这本身也满足了佳丽们的欲望。而港姐被要求“美貌与智慧并重”,并且比赛中有多年不变的经典环节,即佳丽们换上性感比基尼走台步,然后接受男性司仪的提问和调侃,展示身体和头脑的性感。可惜的是,近年TVB无论剧集还是选美都日益不再飘荡荷尔蒙气息。
同班同学
云之东:香港小姐是当时的选美标杆,当然,我觉得港姐选美的意义不只在于制造出了张曼玉、钟楚红、赵雅芝等经典美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欣赏美、展示美、追求美,港姐对美貌与智慧的并重,放之现在,依然是美女生存的准则。
尹珊珊:每年选美的时候我们都会看,那是一年一度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看的节目。我们广州人是不看春节联欢晚会都可以的,赵本山的小品很多人是看不懂笑点在哪里的,但是选美得看。美不美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郭蔼明[微博]拿港姐的那一届,引起了很大的非议。我妈妈就拿这个教导我说,你看,女孩子不漂亮也没什么的,一样可以拿选美冠军,因为她是第一个拿硕士的选美冠军。可励志了当时。到我读大学的时候,港姐选美才成为了笑话的。
林泽文:基本上邵氏的情色片都看过,以前看是一个很猎奇的感觉,那时候还小,主要是感官的刺激。上个世界末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家已经买了影碟机,大人会租来这样的片子,就会看到。那时候有的还是很大卷的录像带,大部分都是邵氏出品的,中间会有情色片。有些是武打里带情色,有的是鬼片里带情色,在家里会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很新奇很激动。当时我们镇上有个面向全镇人民的电视台,晚上十二点之后会放邵氏的情色片,中间会穿插着一些广告。我觉得哇,好超前。
4 音乐课 K歌金曲
当年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的TVB剧像《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后来不仅剧情、角色风靡全国,就连叶丽仪、罗文、甄妮、汪明荃等人唱的粤语主题曲和插曲也随之广泛流传。香港的“时代曲”以影视剧的渠道在中国内地传播,这些歌不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也让人在梅艳芳、张国荣以外认识了更多香港歌手,比如林子祥、王杰等。而几个职业剧系列,当年也让人对不少英文歌耳熟能详。早年的《妙手仁心II》 Paint My Love,Miss You Finally,Only Love,How do I live,《壹号皇庭》里的That'sWhy you?go away,dreaming of you,What Will I Do等。
过去还有不少年轻歌手出于市场考虑担纲或客串TVB剧,并献唱多首配套歌曲,比如周慧敏、陈松伶[微博]、李克勤[微博],以及后来的郑秀文[微博]、杨千、陈奕迅[微博]等。此外,只要歌曲和剧作的包装配合足够好,很多演员都能成为多面手,温兆伦[微博]、陈慧珊、马浚伟[微博]就唱过多首主题曲。有时歌曲的经典程度会超越剧集,像最近钟汉良[微博]上湖南卫视[微博]跨年,作为新版乔峰竟要唱旧版《天龙八部》的主题曲。
此外,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劲歌金曲》是TVB的重要流行音乐节目,其新歌推介和劲歌金榜环节仍具备本地乐坛风向标意义。尽管近年香港歌坛式微、TVB力推旗下艺人开拓音乐版图遭质疑,加上前几年TVB与四大唱片公司因版权纠纷而封杀签约歌手,也令TVB与乐坛关系僵持,但它过去作为流行音乐的重要平台意义仍不可抹杀。
同班同学
江小鱼:70年代末到80年代,港台文化对内地的震撼是全方位的,有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服饰、语言,还有选美等等,是整体的如狂潮般的侵袭,是对常态美学的价值回归。
奇爱博士:1983版《射雕英雄传》很多城市一到暑假就连播,很多罗文、甄妮演唱的主题曲每个人都能哼。
5 生活课 港式情调
“我没有在乎过你感受?你有没有在乎过我的感受?”邵氏的经典爱情片不多,人们这些年来的爱情想象,更多还是来自于TVB的真传。还记得周润发戴的心机白围巾吗?还记得程至美的《小王子》吗?还记得陈慧珊的triangle缘分娃娃吗?还记得张智霖[微博]的哨子吗?爱情的小道具可以因人而异,但寻找爱情的方式却殊途同归:往往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个注定在一起的人开始多半会看不惯,然后渐行渐近成为欢喜冤家。相反,如果一开始金童玉女门当户对,不出几集就会杀出一个走心的情敌秒杀这段关系。两兄弟和两姐妹中间,冷不防会来一个带着三角恋戏份的异性。
不过即使旧情人要结婚了不要紧,记得最后时刻到教堂抢婚,如果是最后一集,则成功率几乎是百分百!此外还有爱情生活小贴士,比如刚求婚成功过马路[微博]一定要小心,刚怀孕了千万不要站在椅子上去拿东西。争风吃醋一定要落Pub,失恋了必然在卡拉OK,准备分手或者求复合的,就心事重重地约在咖啡厅见吧。
总有几种个案是你唏嘘不已然后避之则吉的,比如《刑事侦缉档案》里的徐飞和武俏君,错的时间碰上天作之合;又或者张大勇和高婕那样分分合合还失忆的状况频出;尤要警惕的是,像林保怡[微博]和黎姿这种每碰一起就没什么好结果的死亡组合。倒是在现实中,谁又在意古天乐[微博]跟陈乔恩[微博]到底怎么回事,在你的知识体系里他跟宣萱[微博]才是一对吧;医务人员就该是吴启华[微博]和陈慧珊那样的神医侠侣;蒙嘉慧的老公应该是方中信[微博]才对,因为郑伊健[微博]不在TVB很久了。此外,Sam哥吴镇宇这种不羁沧桑大叔为了不掉粉就该孤独一生……
同班同学
卫西谛:我觉得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我下碗面给你吃”这样的饮食文化,还有煲汤,我看完之后觉得特别有意思。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去南方是很远的,很多对南方生活的想象来自于影视。
冯庆:内地的城市题材是刻意淡化城市背景的,哪怕像《北京爱情故事》其实完全可以在上海拍,TVB就是在刻意突出香港市的市容以及市民精神,上班严肃紧张,下班回了家就开开心心吃夜宵这种生活方式,我一度非常向往。这是一种小市民自我美化的精神。你看TVB会发现,那些人怎么住在这么好这么大的房子里,小警察也开好车,一家人这么融洽,豪门恩怨之类,但其实……这是故意搞出来的。
曹佳亮:TVB剧里很多展现了都市忙忙碌碌的生活,里面的女主角很多都努力读书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梦想中的职业港女。对我和我的一些朋友来说,TVB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对都会生活的向往,让我觉得大都会的生活原来有那么多的机遇,有这么多有趣的人,让我想更努力地离开小城镇的社区,到大城市得到更多的机会。不然的话,我会觉得留在小城镇安居乐业也是蛮好的,但是看了TVB的电视剧我才觉得原来到大城市有那么多的梦想可以实现。我觉得这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电影人
口述_奇爱博士 采访整理_本刊记者 魏春亮
邵逸夫总的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电影人,就影响力来讲,他是香港电影史上的定海神针,无出其右。他的伟大之处第一在于他把明星培养、电影制作以及下游的播出平台全部垄断。香港是没有反托拉斯法的,在这种情况下,邵氏占了很大的优势,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影视帝国。
第二,他把香港电影工业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善于引领潮流,50年代有黄梅调风潮,后边有刀剑电影风潮,后来还有功夫片风潮和功夫片戏剧等等。又运用大制片厂的底气,支持了非常多著名的导演,比如著名的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等等。能够让很多大导演和制片厂风格相融合,这是很了不起的。
第三,邵逸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家。他能够在香港清水湾拿地,每平方英尺45先令,这成为他最大的升值资本,80年代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升到了40多亿港币。原因之一是他和港英政府保持了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看过去的邵氏厂刊《南国电影》,里面有大量的港督去参观邵氏影城和剪彩的事情。不仅如此,他还和内地搞好关系。50年代的时候,在新马院线,邵逸夫会让长城、凤凰等左派电影放映。70年代的时候,内地还是“文革”啊,新联公司董事长廖一原把《七十二家房客》的版权无偿给了邵逸夫,邵逸夫才让楚原拍出了粤语片的振兴之作。这部影片是左右公司合作的结果。到了80年代,冷战还没有结束。1986年的刘嘉良拍《南北少林》,之前李连杰[微博]的《少林小子》和《少林寺》都是左派拍的影片,不过这部《南北少林》是左右共同拍摄的。到了90年代,邵逸夫还支持吴天明拍《变脸》。他能够在台湾当局、港英政府和内地政府三者之中保持这么好的关系,这就是他能够做得这么突出的原因。
第四点,邵逸夫非常勤奋,一天能看好多电影,以引进外国电影人和电影表现方法来改良香港电影。《梁祝》的很多特技都是日本人圆谷英二做的。西方开始用手持相机拍摄,他会把这种方法引进整个功夫片当中去,你看《独臂刀》里面很多打斗场面都是手持摄像机来拍摄的,比那些左派电影更有娱乐性和技巧性。另外他也很强势,他会让人们臣服于他,他要掌控这些导演和演员。导演再有个性,邵逸夫也要他融入整个邵氏影业的体系当中。像胡金铨和李小龙[微博]这种谈不来的人,就好聚好散。不过一旦回来,他也会接受。李翰祥跑台湾去搞国联公司,搞不了回到香港,邵逸夫照样给他很大的支持。
最后一条,邵逸夫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在他人生当中,是有和他能构成竞争的对手。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出了各种事。电懋其实比邵氏更有钱,陆运涛带着他老婆去台湾参加亚洲影展,直接飞机失事,死了好多人。电懋老板死了,“左派”也乱了,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邵氏达到巨无霸地位,是有时事根据的。
他们眼中的六叔
王晶
我从1975年到1982年都在TVB。我主要是创作剧本,像《网中人》、《京华春梦》、《千王之王》。当时的创作很自由,总之你有商业价值就可以开戏。外界的环境是很热烈的,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代,大家都觉得只要努力就能赚钱。
之后我就在邵氏拍戏,一直拍到90年代初。我的第一部戏就是邵氏出品,当年也是自己争取,几乎成了邵氏最年轻的导演。开始我的工资很少,但分红很高,结果第一部戏就可以分到买两层楼的钱,拍第二部戏时工资已经加了五倍,方小姐(方逸华)主动给我加薪 。
其实邵逸夫先生那时已经很少理我们了,都是方小姐在负责。但有几次参加影展,我几天都和他在一起,有时会闲聊,不过很少聊拍戏的事。他倒是很有趣,我记得我和周润发陪着他,发觉他很喜欢用英文交谈,可能他担心我们普通话或者上海话不好。
邵氏电影对我很有影响,我小时候几乎是被它养大的,很多观念都是邵氏电影给我的。我最喜欢的导演有张彻、半个师傅的楚原、刘家良,李翰祥有几部都是我很喜欢的。
洪金宝
我16岁入行,那时候刚出来做武师,还什么都不知道,邵先生那时候已经是重要人物了,我们还没到跟邵先生聊天的地步,到后期才有机会碰到他,打下招呼聊聊天。每个人都知道他是电影界巨人,这是无可否认的。我受他最大的影响还是在电影上,他这样一个“猛人”可以做电影又转而做电视,我们是很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