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导师邵逸夫:从侠义情怀到港式情调

2014年01月15日14:28  南都娱乐周刊
百岁大寿时,邵逸夫与TVB大家庭在一起庆祝TVB的四十周年台庆。 百岁大寿时,邵逸夫与TVB大家庭在一起庆祝TVB的四十周年台庆。
邵氏影业出品的古装片武侠片对家国、民族、侠义的表现影响了许多人。图为邵逸夫在与古装片演员交流。 邵氏影业出品的古装片武侠片对家国、民族、侠义的表现影响了许多人。图为邵逸夫在与古装片演员交流。

  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有了芒果台选秀真人秀,有了于妈天雷滚滚火得离奇的剧集,有了外国元首访华都借以拉家常的英剧美剧,还有了排队掏钱去看被导演骂了还看的中国电影。TVB?有人说,我不看很多年了。

  乔布斯去见佛祖的时候,我们都说科技改变了生活。上周“六叔”邵逸夫一走,也让不少人心头一震。现在的TVB再衰,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华人社会里,六叔时代的邵氏和TVB很大程度构建了我们对生活的想象甚至三观,颇有流行文化层面之精神家园的意思。最直接的测试方式是:某天路过小镇街头,路过怀旧KTV,忽然《上海滩》、《世间始终你好》、《一生何求》等任意一首主题曲响起,很多反TVB的自诩精英说不定都会跟着哼,然后骤然惊觉,自己还流着TVB的血液!

  正如一条被朋友圈热转的点评:“在他拍摄的武侠剧中完成侠义精神的启蒙,在他投资的TVB剧中完成过资本主义爱情、生活观的启蒙,在他举办的选美大赛中完成过人体审美的启蒙,在他监制的三级片中完成过青春期性的启蒙……”

  你发现除了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之外,还有一类后来称之为偶像的人,从狄龙姜大卫[微博]到五虎将再到四大天王。你见识了许多有女人味的玉女,从邵氏七公主,到钟楚红[微博]张曼玉赵雅芝[微博]黎姿[微博]蔡少芬[微博]。你追剧时顺便知道了叶丽仪罗文甄妮徐小凤,在某些雅痞系列剧学会了很多英文K歌。

  你明白到:做人最紧要开心,有空多回家吃饭,吵架前最好一个人静一静。

  对了,你还学会了粤语。

  这一切,著名文化人林奕华[微博]认为是TVB缔造的“香港主旋律”,其中不乏贬抑之意,但也间接道出了这种文化的主流地位与影响之大。不过TVB在香港和内地的语境不同,它在香港可以是可乐薯片,当年在内地却至少是维他命C。

  精彩的一幕幕过去,真正幕后大老板邵逸夫,即使在中年人如王晶[微博]的记忆中,很早以前就已经“很老”了。更多人最强烈的印象,莫过于每年台庆他必由当年新出炉的两位港姐,一左一右搀扶着出场,虽说不上健步如飞,但至少精神矍铄。他越来越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仿佛成某个不可取缔的符号,只是你看到的一切都与他息息相关。媒体极稀罕捕捉到他的行踪,他轻松冲破了100岁,101岁,103岁……媒体圈不乏这样的段子,不只一个人准备好了厚厚资料做他的回顾专题,结果到了改行的那天都没用上。

  邵氏电影8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最近十年的TVB,在网络冲击、成本压缩、人事斗争等内忧外患之下,确实越发有衰暮之气。

  2010年,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2011年,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等所有职务,彻底退休。刚踏入2014年的1月7日上午,TVB外事部发言:“虽然我们知道这一天终会到临,但仍无减我们的伤痛和失落。”

  为了筹备这一纪念专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王晶、洪金宝等香港影视业人士,采访了卫西谛[微博]、尹珊珊、奇爱博士、云之东等影评人,也采访了一批普通观众对六叔及其领导下创造的流行文化的看法。受访者中的哲学博士冯庆对邵氏如此评价:“他是改革开放后数代中国人精神的隐秘立法者,是个世俗的启蒙家,然而他也世俗得过头了。看TVB能够学会做一个好公民,有宣泄减压的作用,但无法教育人成为更好更高尚[微博]的人。”

  诚哉斯言。对于几代人来说,六叔是开端,是无法抹杀、永恒存在的一个通往世界的起点。我们因他而得以与精神世界的光亮接上头,而后,我们也明白,若要去往更高远的所在,我们必须抛弃他,因为他与他创造的流行文化始终坚持世俗立场,不曾离开须臾。然而,我们走了很远之后再次回溯,依然可以见到在遥遥的过去,在那些泛黄的青春年代,六叔正在笑眯眯地向我们招手。就像家里的长辈,就像一碗热饭热菜,带着世俗的热闹温暖。

  再见六叔,再见回忆,再见青春。

  专题采写_ 本刊记者  叶晓萍  魏春亮

  专题受访者: 王晶(香港导演)、洪金宝(香港资深演员)、卫西谛(影评人)、尹珊珊(影评人) 、奇爱博士(影评人)  、云之东(影评人)、江小鱼[微博](导演、评论人) 、林泽文(媒体人) 、曹佳亮(汽车设计师)、 王兴(财务)、冯庆(哲学博士)

  那些六叔为我们上过的课

  他缔造的综艺、选美、颁奖等为大众建构了娱乐模型,而那些影视作品所投射出的丰富世界,更成为不少人的人生通用学习模板,感谢人生导师六叔,给我们上过的那些通识课——

  1 思想课 侠义情怀

  上世纪50年代末在香港重组的邵氏电影,夹在当时回不去的内地和排华的东南亚之间,反而成了东方好莱坞的源起。它走了一条面向海外华人的市场路线,无论是题材、美学还是核心价值,都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构建了对文化中国的想象。邵逸夫曾在60年代的《南国电影》杂志中夫子自道:“我生产电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

  这些文化传统,最明显体现在对上忠孝,对兄弟仁义,对爱情坚贞,对弱者怀有侠义精神。张彻的《独臂刀》脱胎自《神雕侠侣》里的杨过断臂故事,但《独臂刀》中的方刚(王羽)却与叛逆的杨过性格迥异,他虽然被师妹断臂远走埋名,练得神功仍念念不忘师父养育之恩,师门有难当即不计前嫌营救。《刺马》虽然最后兄弟相残,却到底实现了拨乱反正目的。此外,胡金铨的《大醉侠》里范大悲路见不平不惜卷入是非,李翰祥的《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符合忠贞的爱情理想。

  至于80、90年代风行的TVB金庸剧,大量搬演了传统侠义精神和家国想象。而时装剧里也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温馨的处境喜剧大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街坊之间是“开心华之里”,职场上也“同事三分亲”。而重磅长剧里,往往男主角浪子回头,为朋友为正义为家族两肋插刀,女主角则力拒高帅富,只为苦守变成植物人的未婚夫……这样的桥段并不鲜见,正确的三观洗礼不止。

  同班同学

  尹珊珊:我一部金庸小说都没有看过,但是我看过TVB拍的金庸剧。如果TVB不是拍了那么多金庸剧的话,金庸的小说会不会普遍到现在这个样子,我也不好说。电视剧的传播对金庸的小说起到了很大很大的作用,而且是一代又一代,拍了又拍,这个太牛了。只要翻拍,就算你拍得多离谱,也都不会赔本。不过大家心中最经典的,永远都是邵氏的版本。

  卫西谛:小时候看过一些楚原和张彻,对内地人来讲胡金铨还是稍后的,因为他作品少。在当时可能稍微偏艺术,录像厅里很少见。电视剧可能是我们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娱乐吧,最重要的还是《射雕英雄传》,那时候是万人空巷的。我记得是两次播映,有的人是为了看这个去买电视机的。第一次放映的时候有电视机的人家不是太多,第二次播放的时候是1986年左右,那时候电视机在中等城市普及。一开电视,四周都是那个音乐声。

  云之东:《射雕英雄传》里的俏黄蓉翁美玲,《神雕侠侣》里还有点婴儿肥的杨过刘德华,都是记忆里不可磨灭的经典形象。当然这些武侠电视剧更不可忘却的原因是他们制造了一代人最初的武侠梦,仗剑走天涯,笑傲此生不厌倦。正义的坚持、责任的担当、男儿的豪迈,这些都在不经意间通过这些武侠梦种植在心间,并影响了相当部分人的人生选择。所以武侠剧如今再怎么翻拍,70后都可以不屑,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因为在泛娱乐的今天,当初那种“天苍苍野茫茫,身经百劫在心间”的热血侠义情怀,是怎么也拍不出来了。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