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专门的电视娱乐新闻节目,在海外并不新鲜,港台地区的这类节目也很发达,但在内地,电视娱乐新闻却直到前两年都不被人重视。由于抓住了这个机会,切入娱乐界的《中国娱乐报道》得以凭借微弱的实力在电视界站住了脚。
为什么《中国娱乐报道》这样一个内容不算丰富,时效性也不强的“娱乐新闻节目”可以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呢?本报记者访问了该节目的幕后人王长田,找寻其中奥秘。——编者
一批年轻主持人如李霞、何炅等都主持过该节目(摄 储璨璨)
在本届北京国际电视周的研讨会上,北京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再次被邀讲演,这次的题目是《中国电视市场:矛盾与抉择》:“我们的节目《娱乐现场》(原《中国娱乐报道》)……"站在台上的他虽一脸激昂,但讲的远不如他做的精彩。
最早,作为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的北京“光线",是因为制作了一档号称是“ 娱乐界新闻联播"的节目《中国娱乐报道》而闻名的,当然现在他们还有了《音乐风云榜》、《娱乐人物周刊》、《网络天下》等一系列节目,后来又有了自己的网站,现在正在办娱乐杂志、搞影视发行……令人佩服的是,看到这些成绩,年轻的“光线"总裁王长田还异常清醒、危机感十足。这又不得不令我们对他的公司和节目有了更高的期待。
记者:光线自从《娱乐现场》1999年7月开播后,从一周1.5小时的节目发展到现在一天2小时节目,在全国500多个台次播出,拥有十亿人次观众,你认为算不算成功了?
王长田:不能说就是成功,没有真正的标准。但你如果是从影响力和效益上来说算是比较成功,但我却感觉不强烈,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从节目上说,在娱乐资讯类节目中我们是保持着一种领先的水平,从收益上亦然,目前还可以,但未来还存在很大危机。我们去年看到很多公司在初期都是不错的,有些公司与我们“光线"至少在声势上都是一样的,但今年上半年再看,在短短半年间就出了问题。所以最近我们也在调整公司的机构、战略,做事情非常小心了,以前上一个项目我们几个人拍拍脑袋就可以了,现在就没那么快了,这也是完善管理应该付出的代价。市场部先去分析广告客户和观众的需求,然后研究对手。发行部则研究电视台,我们的第一客户其实是电视台,他们决定我们的节目在何时播出,要不要我们的节目,所以我非常重视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建立了一个系统,从节目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到广告,再到相关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循环的体系。
记者:那你在办节目与听取电视台意见之间会否有一种妥协?
王:当然有了。不管是做任何内容,相信报纸也好、电视也好,都不是在实现某个人自己的理想,但现在很多公司在做一些节目,是一厢情愿,他们自己认为创意非常好就做。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人家需要这样的东西,我们把它做得更好,超过他们的想像。但并不是说发挥不了你个人的想法,想法是体现在每一期节目中的。
记者:你们的成功除了是因为最早看准了娱乐资讯节目的空档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王: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建立了一个系统,从节目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到广告,再到相关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循环的体系。现在我们公司与其它公司相比的优势就是,别人要建立这个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都困难,而我们把整个环节都串起来了,这不简单。我们也是在摸索,不敢说我们都做得很好,但在这个行业里算是好的。
记者:那您刚才提到的那几个环节可否总结为“光线模式"呢?
王:我认为是这样的:一个正常的发展良好的公司,也许在中国目前社会分工不那么明晰的情况下,不是选不选择的问题,而是必须这样做。只是我们公司做得好一些,但这并不是特殊的做法。
最初的困难
到1999年三四月份开始做节目样片的时候还是10万,这期间我们挣了一点小钱。我们用我们的智力弥补了很多硬资金的投入。
记者:听说你们最初是10万元起家,什么时候摆脱困境的呢?
王:我们是1998年10月成立公司,10万元注册资金,实际投入也就这么多,到1999年三四月份开始做节目样片的时候还是10万,这期间我们挣了一点小钱,但都用来发工资了。我们用我们的智力弥补了很多硬资金的投入,这种故事到现在很难重现了。
记者:你当时就那么有信心将来一定能挣钱吗?
王:应该是有信心的,从公司整个前景来讲我没有太大担心,只是觉得可能会遇到困难,我们要去调整它,我们天天在危机感中,天天在引进人才,天天在进步,如果这样做一个公司还不行,那还有人能做吗?但我对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怀疑,我一直在想我能否一直带着这个企业往前走?但这种怀疑并不是说我担心会失败,而是想是否有人比我做得更好?
记者:曾经有一阵时间传出你们公司面临很大的资金困难?
王:我们在1999年创办那一年都没亏损,那时已经算大规模了,每周三期,2000年就更大,为什么别人会那么想呢,可能他们觉得这么多节目一定意味着很大的投入,也就会面临着资金困难,实情是我们1999年都未亏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成本核算做得非常好。直到现在都是。
未来的打算
看我们公司好像做得挺多,但我们其实有一条主线——提供节目,然后在旁边分枝杈,但这枝杈又不能让它走得太远。
记者:听说你们今年准备办娱乐杂志,搞影视发行,还做演艺活动,从最初的单纯做电视节目发展到现在,可否说你们公司的成长有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的影子?
王:我们是研究过他们的结构,不仅是时代华纳,其它的美国大的传媒公司都是类似的这种结构,首先是一个全媒体公司,然后是一个娱乐公司。时代华纳也是经历过多年发展才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公司之一。现在看我们公司好像做得挺多,但我们其实有一条主线——提供节目,然后在旁边分枝杈,但这枝杈又不能让它走得太远。如果完全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的话,对我们来说是控制不住的,我们也支撑不了,资金和管理能力都不允许。我们走的是在传媒和娱乐领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垂直路线。所以我跟分管项目的经理讲,有两个原则,一个是不要投入太多成本,那样风险很大;再一个不要牵涉现在公司人员包括我的太多的精力。目前还没出现失控的情况。
现在的感想
娱乐类的资讯节目,深度不是最重要的,但财经节目没有深度根本就没人看。做娱乐只要你抓住兴奋点,时效当然也很重要。
记者:将来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你们怎么面对资金上的问题?
王:我们将来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资金没有问题,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搞资本运作都可以,我认为国内现在资金容量非常大,闲置资金非常多。
记者:你最先是做经济新闻的,现在转成做娱乐新闻,感觉有何不同?
王:娱乐类的资讯节目,深度不是最重要的,但财经节目没有深度根本就没人看。做娱乐只要你抓住兴奋点,时效当然也很重要,它主要是为了愉悦观众,满足观众的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兴趣。而财经节目为的是满足观众生活乃至生存的需要,社会责任和使命感都很重,我到现在还是很怀念做财经节目的那些日子。
记者:你认为《娱乐现场》现在是做得很好了,还是正往上走?
王:正往上走。这首先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观众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且你还必须超前一步。1999年开播时给观众一个节目看他们就满足了,但现在就不同。我们在不断调整,有些毛病改掉了,有些还没改掉。但相对来说,一个综艺性节目或者形式感比较强的节目生存时间会比较短,而我们这样的资讯类节目,形式基本不会变,但内容会变,生存时间相对较长。除非我们的努力停止了,或我们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否则我们的节目水平是会不断提高的。
对比与展望
跟港台地区来比,我们的娱乐节目做得确实要好得多。台湾地区的主持人比我们好,但节目水准不一定有我们好。
记者:你认为目前国内与国际上的娱乐电视节目有些什么差距?
王:一是他们的主持人确实非常大牌,素质、形象呀,都与众不同;另一个是他们的技术手段;三是他们的人员素质。但我并不认为我们与他们有很大差距,我看过美国的两档娱乐资讯节目,与我们没有本质上的差距。
记者:你认为我们多长时间能赶上他们的发展水平呢?
王:不一定。这得根据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不能在老百姓捷达车还开不上的情况下只去生产奔驰车,我们是要超前一步,但不能过分超前,你投了很多资金,但你发现这个市场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跟港台地区来比,我们的娱乐节目做得确实要好得多。台湾地区的主持人比我们好,但节目水准不一定有我们好。
记者:你认为光线公司目前在国内有竞争对手吗?
王: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讲的,到下一阶段可能会有,但目前还没有哪一家公司与我们的整体发展战略和项目是重合的。我想也很难会出现,因为如果是一个明智的人的话,决不会我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就像我们研究时代华纳的结构,但决不会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基础不一样。(本报记者 谢晓)
著名电视人
王长田
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1988—1990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
1990调入中华工商时报任市场新闻部主任;
1995年进入北京电视台创办《北京特快》;
1998年自创中国第一家专业电视策划与制作机构“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
访谈背景
《中国娱乐报道》是由王长田的民营公司——光线电视制作的一档电视娱乐新闻栏目,1999年7月1日开始播出,每周三期,每期30分钟,以中国内地文化娱乐业动态报道为主,偶有国际和港台娱乐资讯。
在内地电视娱乐新闻贫乏的背景下,《中国娱乐报道》一推出即获得较大成功,但该节目由于制作播出周期长,导致节目内容少,播出时间推晚很多,还是存在隐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