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大长今》正在湖南卫视热播,但剧中的中文配音却引来一片质疑。不少观众反映,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语言都被千篇一律的配音给抹杀了,甚至连最起码的口型都对不上。大长今貌美“声”不美。观众纳闷:我们的乔榛、刘广宁、丁建华、童自荣、苏秀等“金牌”配音演员都到哪里去了?
优秀配音演员 声音征服观众
上海电影译制厂过去的辉煌,正是建立在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配音演员的基础上的。毕克、邱岳峰、乔榛、李梓、刘广宁、丁建华、童自荣、赵慎之、苏秀等配音演员,在观众心目中不亚于今天的明星。他们站在幕后,用声音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构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对于译制片的集体记忆。上译厂也因而形成了一块享誉海内外的“金字招牌”。
现在,配音演员大多只闻其声,不知其名。一方面海外影视作品一部一部地引进,另一方面却是译制工作不受重视。“短、平、快”的商业操作,使译制片从精益求精的艺术品变成流水线产品,像《简爱》、《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样看完影片后还值得买一盘配音磁带反复品味的精品越来越少。
名角缺席配音 影响名剧质量
上译厂厂长许朋乐介绍说,现在观众的选择多元化,一部分观众向原版片分流;而译制片本身也从过去由译制厂的垄断走向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纷纷抢夺译制市场这块“大蛋糕”。对于上译厂的配音演员来说,英雄少了用武之地。
综观我国近年来的译制作品,整体的配音质量在这种竞争中下降。由于一时还没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加上缺乏市场准入门槛和检验标准,出现了“劣角驱逐名角”的现象。像上海电影译制厂这样曾经24次获华表奖、金鸡奖的得奖大户,往往会缺席一些大片名剧的配音制作,这也是喜欢看译制片的观众深感遗憾的地方。
主动出击市场 擦亮“金字招牌”
上译厂不仅拥有一流的配音设备,其本身的人才和品牌更是一笔无形资产,但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要主动出击市场。许朋乐说,上译厂在完成中影公司每年十余部引进大片的译制工作外,还将进行声音艺术的衍生开发。以上译厂的硬件与人才,无论是电视剧配音、纪录片旁白、声音培训,还是各种有声读物、音像制品的开发,都具备相当实力。
在开拓市场中树立起品牌,才能做出别人抢不走的“蛋糕”,也才能重新擦亮上译厂的“金字招牌”。韩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