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艺术人生》专题 >正文

《艺术人生》特别节目《使命--作品的背后》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5:42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艺术人生》推出特别节目《使命--伟大作品的背后》,邀请数位老艺术家来畅谈经典影视作品。新浪娱乐特推出本期节目的解说词来让您零距离感受《艺术人生》。

  朱军:我们中国人提到事情“艰苦”,就会想到二万五千里长征。说到事情“漫长”,就会提到“八年抗战”。那是中华民族为赢得独立与自由而进行的战争。转眼间,抗战胜
利已经整整60年了,没有先人的奋斗与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安宁与和平。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做了这期特别节目,想梳理出抗战时代10部最具影响力的抗战文艺作品,我们欣赏那跳动着时代脉搏的艺术作品,我们同样关注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命运,他们和时代之间的互动。这次特别节目与以往的节目有所不同,那就是我们的嘉宾都不在现场。因为,我们觉得,他们都已经把自己完美地融进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1、193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未年。这一年的9月18日深夜,日本军队炮轰沈阳城,开始了对一个主权国家罪恶的侵略行经。这之后的14年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弥漫着战火与硝烟,充斥着屠杀和血腥。无数生灵藏身炮火,失去生命,无数生命流落街头,失去家园。面对这一段国破家亡的岁月,有良知的艺术家,用他们敏感的神经和心灵,见证,记录,抗争,呼喊,叙写了战争岁月的艺术传奇。

  2、张寒晖的故事 《松花江上》

  (1)1993年6月5日,《松花江上》,这首撕心裂肺、直扎所有中华儿女心窝子的歌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而这个时候,歌曲的创作者张寒晖已经离开人世51年,身后的巨大荣誉似乎离他也已经十分遥远了。

  (2)出生于河北定县建阳村的张寒晖,听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时,已经30岁,正在定县一所职业学校当国文教员。5年之后的1936年,就是这位并非音乐科班出身的国文教员,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松花江上》。

  (3)2005年8月,我们来到河北定州市的建阳村,找到了张寒晖曾经的家,也找到了如今仍住在村里的张寒晖的孙子张满囤。

  (资料二中老师张寒晖和东北籍学生去看流亡西安的东北难民,五年的颠沛流离,他们剩下的只是苦难的哭诉。张寒晖还收到军中同乡送来的一份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的刊物《东望》,专刊封面上,是东北军将领王以哲军长的题词:“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

  回家之后,张寒晖很快创作出歌曲《松花江上》。歌中唱道:

  张寒晖后来这样描述;‘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2、朱军:东北是片辽阔的土地,有句俗话说得好,不到东北,不知道中国之大;从二十世纪初,大批河北、山东的农民就去闯关东。东北的黑土地非常的肥沃,以前中国经常闹灾害,但东北几乎没有的。但因为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许多东北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到内地流浪。少帅张学良流浪了一辈子,没有能够回到故乡。女作家萧红也是到处漂泊,最后死在关内。松花江这首歌不仅是为东北人而唱的,也是为全中国人而唱的,因为1937年全面抗战的时候,流亡成为那个时代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生命经历。流亡也就成了众多文艺作品的主题。这是司徒桥所画的一幅油画,题目就叫“放下你的鞭子”。它所描绘的也是东北人逃难的情况。

  (1)这就是一出反映当年中国人民流亡经历的街头活报剧,这出名叫《放下你的鞭子》的活报剧,1943年的春天,走进了美国的白宫,震撼了罗斯福总统和他的夫人。战争铁蹄下,中国人的疼痛和苦难,已经变成了世界人民的苦难。

  (2)2005年8月,在上海,我们采访了已经88岁高龄的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因为她走上艺术道路,就是从表演〈放下你的鞭子〉这出街头活报剧开始的。

  (3)张瑞芳,1918年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曾是保定陆军大学的教官,母亲曾是北京培根女校的学生。1924年张瑞芳的父亲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政府。抗战爆发以后,她的家成了进步学生开会的据点。

  (4)1935年,18岁的张瑞芳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画专业,准备将来当一名画家,可是占领了东三省的日本人并不满足,它们的魔掌已经伸向了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容不下一张课桌。张瑞芳不得和众多的青年一样,走出书斋,抗日救亡。

  (5)《放下你的鞭子》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香姐”和父亲靠卖艺维持生活,又累又饿的“香姐”演不好,父亲就用鞭子抽打她。。

  (6)这是张瑞芳回忆的她与崔巍在北京的小汤山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的情景,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之后不久,自己也成了剧中的“香姐”。

  (7)1937年7月7日,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很快,北平就沦陷了。8月8日,张瑞芳离开了北平城,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像香姐一样的流亡生活。

  (5)1938年,流浪到徐州的张瑞芳认识了抗日名将张自忠先生,还给张自忠领导的33集团军演过〈放下你的鞭子〉

  (6)1938年9月张瑞芳来到重庆,加入了“怒吼剧社”,后转入 “中国万岁剧团”,参加了话剧《全民总动员》、《上海屋檐下》、 《民族万岁》、《冰天雪地》、《国家至上》、《屈原》、《北京 人》、《家》、《芳草天涯》等剧的演出。1946年张瑞芳与金山一起筹划拍摄电影《松花江上》,在这部反映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 的斗争生活的影片中,张瑞芳扮演的妞儿美丽、淳朴、勤劳、温情 , 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她在影片中演唱的插曲《四季美人》, 也成了大街小巷传唱的流行歌曲。由于塑造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像,她和白杨、秦怡、舒绣文成为当时影剧界“四大名旦”。

  朱军:刚才片子里说到的四大名旦,除了舒绣文,她们的艺术生命都很长,张瑞芳后来演的《李双双》再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东北沦陷之后,许多人的命运都像《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和他的父亲一样,流落异乡的街头。在北京郊区的门头沟,我们找到了当年从东北流亡到北平的著名画家张仃。

  (1)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张仃,住在自己设计的大鸟窝中,每天借着窗外的阳光,读鲁迅的书,看司马迁的《史记》.那些过往的岁月、苦难和愤怒,那些时代的风云变换,只有在他准时收看抗战新闻和电视剧《冼星海》的时候,才会被重新唤起。因为当年身处抗战洪流中的张仃,也像冼星海一样,用自己的画笔,为国家、民族,抗争;为被蹂躏得体无完肤的人的尊严,呼喊。

  (2)这是一幅在抗战期间被称为“伟大作品”的漫画。画面中的那个中国军人,一手高举大刀,一手紧握钢枪,两腿横跨长城内外,背景是山海关外,陷入日寇魔掌的的广袤的东北大地与战火硝烟。这幅漫画的名字叫《收复失地》,发表于1938年,作者就是流亡到关内的张仃。

  (3)张仃,1917年出身于辽宁省北镇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他离开家乡,流亡到了北平。1932年,15岁的张仃,考入私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虽然进入了向往以久的国画系,可是国画系当时画的都是写抒发个人感情的文人画,与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社会现实毫无关系,令张仃非常失望。

  (4)、1933年,张仃与美专的三个同学一起自发组成了“三C战地宣传队”。

  (5)事实上,当时的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日,还千方百计迫害进步民主人士。在上海,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张仃最崇拜的鲁迅也被通缉。

  (6)那一年,张仃才17岁,并把原来的名字张冠成改为张仃,取孤苦伶仃之意。一年后,经朋友帮助,张仃被保释出狱,开始了职业漫画家的生涯。

  (7)由于深感亡国之痛,心中积郁着对日本人的刻骨仇恨,在南京,张仃整天疯疯癫癫,被朋友称为“神经委员会委员长”。

  (8)桀骜不逊,疯疯癫癫的张仃,画出来的漫画,带着强烈国恨家仇,不仅感染了读者,也感染了漫画界。1938年,武汉出版《抗战漫画》第一期,封底用的就是张仃的漫画《兽行》。

  画面的背景是被日军烧着的民房,一团团滚滚上升的浓烟,画面中那个口衔军刀,手拿铁鞭的日本军人,在强奸、杀害了一名中国妇女之后,还将一只脚踩在尸体上。人性,在战争残酷的背景下,已丧失歹尽。

  在这期间,张仃还画了《战争病患者的末日》,《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世界和平阵线的公敌》等影响深远的抗战漫画。著名漫画家叶浅予曾对张仃30年代的漫画有过高度评价,他说:“张仃这个名字在30年代漫画界初露头角时,漫画刊物的编者们好像发掘到一座金矿,舍得用较大篇幅发表他的作品。”

  (9)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批文化人向大后方转移。叶浅予在上海组织了一个抗日漫画宣传队,张乐平、特伟等都是漫画队的成员,张仃也加入其中。

  (10)1938年,抗战进入艰苦阶段。张仃代表全国漫画家抗敌协会到西安筹建分会,在西安,华阴、渭南、临潼等地巡回展出抗战漫画。

  (11)之后,张仃到了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

  (12)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日本帝国主义被赶出了中国,张仃离开延安,回到了阔别14年的故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张仃参加了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设计。

  3、朱军:张仃老先生生命力特强,这和他的强烈的使命感分不开的。一个近90的老人今年4月27日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5月12日,台湾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向宋楚瑜赠送了三件礼物。其中一件是书法。写的是黄遵宪诗作一首: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也是张仃老先生写的。在张仃老先生的漫画中,有许多是以山海关,长城为题材的。长城当时作为一种民族的象征,出现在许多文艺作品中。象《义勇军进行曲》,《万里长城万里长》等。而直接以长城为名而流传最广的还应该首推周小燕演唱的《长城谣》。

  4、周小燕的故事——《长城谣》。

  5、朱军:如今的周小燕已经88岁高龄,非常健康。有三次长城谣,她唱得最动情,第一次是抗战时在武汉。第二次是申办奥运会。第三次便是88生日的那天。《长城谣》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当时周小燕是在新加坡演唱并灌制成唱片的,在海外流传很广,许多东南亚和欧美侨胞是听了这首《长城谣》以后,开始捐款支援祖国抗战的,有的还直接回国参战。在国内,他们到处能够听到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歌曲,那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6、田汉、聂耳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

  (1)这是一首传唱了70年的老歌;这是一首历经岁月风雨和时代磨难的歌; 这是一首注入了中华民族灵魂和生命的歌。

  (2)2004年3月,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 ,赋予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宪法地位,在这以前,《义勇军进行曲》一直是“代国歌”。

  (3)就是这首被赋予宪法地位、成为国家象征的歌曲,在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仅仅是一部电影的主题歌,写在烟盒的一张纸上。这部影响过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电影,名叫《风云儿女》,编剧田汉,出生于湖南长沙,1919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21年回国,与著名诗人郭沫若一起组织过“创造社”。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他写的剧在大上海非常轰动。1934年,田汉答应为刚刚成立不久的“电通公司”写一个剧本。

  (4)剧本写完之后,田汉打算给这部电影写一首主题歌。

  (5)采访田申:〈义勇军进行曲〉写完了两段。2月19日从梅兰芳家回来就捕了。

  (6)田汉被捕以后,被关进了国民党在苏州的监狱。

  (6)聂耳,云南玉溪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1930年7月24日,18岁的聂耳从云南来到了上海。他很快考入了明月歌剧社。这里的负责人就是中国现代通俗音乐的先驱、大名鼎鼎的黎锦晖。聂耳是到上海之后才开始正规学习作曲的,每当他听到《国际歌》、《马赛曲》总是很激动,他时常对周围的朋友说:我要创作中国的《马赛曲》。不久,聂耳结识了比自己大12岁的田汉。从此,这一对艺术家开始了中国音乐史上传奇而伟大的合作。

  (7)正因为有这种伟大的友谊,这么畅快的合作。聂耳才非常自信,他能谱好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

  (8)在日本,聂耳又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整理。1935年4月,他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完成稿寄回了国内。

  (9)正当《义勇军进行曲》风行中国时,它的曲作者聂耳却远在日本避难,词作者田汉仍在狱中。

  (10)1935年7月,刚从狱中被保释出来的田汉,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好朋友,最真诚的合作者聂耳,在日本藤泽市的鹄沼海滨游泳的时候,溺水身亡,年仅23岁,《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他们最后的合作,也成了一代天才音乐家的绝唱。

  (11)如今,这首诗被刻在了昆明的聂耳墓旁,默默地诉说着民族危难时,两个艺术家真诚的友谊和梦想。

  (12)1935年6月,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电影画报》在第一期便刊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影印本,后又被灌制成唱片,很快传遍了全中国。

  (13)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将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著名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逮捕入狱,在被押往苏州监狱的途中,七君子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从保存到现在的影像中,我们还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悲壮的情景。

  (14)1940年,中国音乐活动家刘良模在美国把《义勇军进行曲》介绍给美国著名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并将歌词译成英文。

  (15)不仅在美国,马来西亚的游记队也唱《义勇军进行曲》,二战期间,《义勇军进行曲》几乎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伟大战歌。1945年 8月,二战结束。曾有音乐指挥家向美国国务院提议,电台在胜利之日播放各国的凯旋之歌,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

  (16)而《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以国歌的面貌出现,是在1949年的春天。当时,“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召开,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到达布拉格后,才得知,开幕式各国代表团入场时,要演唱本国国歌。中国代表团很为难,因为当时新中国没成立,还没有国歌。后来,经过代表团商量,决定以唱《义勇军进行曲》来代替。

  (17)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委员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新中国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词。

  (18)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新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随五星红旗的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19)这样一首产生于战争岁月中的歌曲,这样一首两位艺术家用良知谱写的时代之歌,成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象征。

  5、朱军: 法国国歌《马赛曲》是作曲家鲁日·德·李尔一个晚上得来的灵感,他以后再也没有写过精彩的曲子。晚年,他靠这首歌领到了抚恤金,并且得到了一件很讲究的大衣。但这件大衣没穿多久他就去世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田汉,他死于动乱的1968年。去世时,没有给亲人留下什么,连骨灰也没有,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1979年4月25日,在田汉平反后的骨灰安放仪式上,亲人在他的骨灰盒里放了一支笔,一幅眼镜,两方印章,一本《关汉卿》的剧本,还有一纸《义勇军进行曲》。拿破仑在谈到《马赛曲》的作用时曾说:“《马赛曲》是共和国最伟大的统帅,它所实现的奇迹是不可思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唤醒民众的抗日激情上一点也不亚于《马赛曲》这首歌传唱两年之后抗日战争便爆发了。士兵、游击队员等都是唱着这首歌奔向抗日战场的。

  6、朱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整个中华民族为了保家卫国而战。敏感的艺术家们在抗战大军中是为数极少的一群人,可他们是极为活跃的一群,他们的影响力和他们的人数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我们这档特别节目只筛选了10部抗战作品与十个作者。遗漏的太多了。比如当时的北京城中就有个年轻的摄影师叫方大曾。在卢沟桥事变以后,他在前线摄影采访,但最后不知了下落。他就象流星一般的划过天际。全面抗战发生以后,成千上万年轻的生命在炮火中毁灭了,但更多的年轻人顶了上来。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信仰,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救亡。救亡,这就是孙慎作曲的《救亡进行曲》的主题。

  7、朱军: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面对强大而凶狠的日本侵略者,本来看似一盘散沙的中国紧紧团结起来。《救亡进行曲》等大家传唱的抗战歌曲就象粘合剂沟通着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的情感。远在南国的摄影师沙飞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前往华北的晋察冀边区,直接投身于抗战。

  8、朱军:匈牙利人卡帕是世界知名的摄影家,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他在现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沙飞被称为中国的卡帕,在他的镜头里出现的基本上是敌后根据地的军民,沙飞创办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封面是八路军挺进长城。封底是铁骑兵,都是沙飞拍摄的照片。聂荣臻对此的题词是:“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画刊里。” 可沙飞生活得很不幸,他后来患了精神分裂症。比起他来,有个摄影师妻子的徐肖冰就幸福多了,他和中共高层领导相处融洽,这使他很容易捕捉到许多领袖的生活细节。

  9、朱军:应该说,徐肖冰得天独厚,他能够把中共高层领导不为人所知的一面用摄影机记录下来。不过,没有人永远一帆风顺的,徐肖冰也有他的伤心事。他在延安拍了第一部记录片,叫《延安与八路军》。这部片子的胶片后来送到苏联去洗印,由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莫斯科的电影机构都撤到大后方,最后也没能做成一部片子。对那些拍摄时很合作的领导,徐肖冰怀有深深的歉意。这部纪录片本来可以有足够的画面向外界展示延安的精神的。不过,这个遗憾并不是可以挽回的,1939年在延安诞生的《黄河大合唱》便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10、朱军: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一些外国观察家说中国人的精神已经衰老了,但看了《黄河大合唱》,这样的看法立刻就变得很可笑了。《黄河大合唱》是黄河这条母亲河的赞美诗,更是黄河儿女的颂歌,一个民族的活力在抗战中已经不可抑制的喷涌出来。《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当冼星海的灵感被黄土地上抗日军民的勇气激发出来的时候,作家老舍在用审视的目光观察北京四合院发生的一切,这里是另外一种面貌的中国。这部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时,名字叫《The Yellow》.和黄河一样的黄色。在国内,它便是大家熟悉的《四世同堂》。

  11、朱军:1944年的老舍想用自己的笔给抗战留下一个足够大的纪念品。《四世同堂》就这样诞生了。但很长的时间里,这部著作并不完整,100章的著作国内只保存了87章。值得庆幸的是,最后的13章已经被译成了英文。这13章再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终于避免了《红楼梦》一般的疑案。一个民族需要行动的勇气,也需要理性和自省。从小羊圈胡同每天发生的琐事里,老舍看到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不良积淀。伟大的抗战便像一个吐故纳新的的过滤器,陈旧的杂质被迅速清除,不久,一个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就在这阵痛中诞生。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