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大型京剧纪录片《粉墨春秋》专题 >正文

《粉墨春秋》举行发布会 听京剧“口述历史”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0:10 南方都市报

  10月23日晚,在上海金茂大厦,一场由广州新锐杂志《新周刊》联合《粉墨春秋》剧组主办,南方都市报等全国多家媒体协办的“粉墨春秋榜”颁奖典礼暨大型京剧纪录片《粉墨春秋》发布会隆重举行。会上,老中青三代京剧名家济济一堂。

  在激越的京板声中,主办方颁发了梨园至尊大奖、国粹传承大奖、荣誉国宝大奖、传统推动大奖与未来之星大奖共5个奖项。得奖者包括了京剧大师、梨园后起之秀以及著名票友
。值得一提的是谭派传人谭元寿一家三代,同时上台领取了梨园至尊大奖。

  京剧折射社会变迁

  纪录片《粉墨春秋》的投资人管仲连和几个老票友一起获得了传统推动大奖。这部26集的纪录片由著名导演张元任总监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走访了一百多位京剧名家、学者、票友。片中展现的历史从徽班进京开始,跨度近200年。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并不是片中京剧的历史,而是老艺人们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甜酸苦辣,从中我们能看到更深层的社会变迁史”,曾导演了《绿茶》《看上去很美》等电影的张元也是一个京剧迷,非常喜欢程派,前不久他刚刚拍摄了一个京剧电影《江姐》,由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扮演江姐。这次拍摄《粉墨春秋》,摄制组历时八个月,走访了十多个城市,采访了近130个人,拍摄素材达9000多分钟,堪称我国第一部反映两百年京剧历史和时代变迁的纪录片。纪录片中被访者年龄绝大部分在75岁以上,最高年龄达102岁。

  旧时代,唱戏的被看做“三教九流”,地位低下;上世纪30年代京剧红火一时,很多社会名流以捧角、玩票为时尚;解放后极左年代,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所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戏一律禁止,百花凋零,很多老艺术家对当时的景况沮丧到了极点。新时期京剧开始获得新生,但商业化的浪潮也已经涌到。纪录片中,每个老艺术家都讲述了自己人生最触动人心的部分。京剧的兴衰史折射了百年的时代变迁。

  京剧大师谭元寿感慨,也只有现在,京剧才能获得这样的尊重。但真正红火的阶段还没有到来。

  用时尚包装国粹?

  颁奖晚会一开场,一群穿时尚衣裙,戴京剧脸谱的模特在很劲的乐声中走出。极其现代的化妆和造型与古老的脸谱形成了奇妙的和谐美。一贯以新锐标榜的《新周刊》这次选择了古老的京剧,总编封新城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日益讲究品质,京剧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这个时代的时尚生活之中,因此关注京剧本身就是“新锐”的。

  对于用时尚外壳包装京剧,谭元寿并不反对,他表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国粹,但京剧本质的东西不能丢掉。“现在京剧的一个问题是虚实结合不平衡,过去台上全是虚景,现在又实得太多,我觉得都有问题”。

  93岁的老生王琴生曾经和梅兰芳对戏多年,这次也从南京赶来。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听京剧。“根据我的经验,很多年轻人只要听过一次京剧就会喜欢上”,王琴生觉得更重要的是名家们进大学校园去,给学生们演唱和讲解京剧。已经93岁的王老仍然在唱戏,甚至过两天还要到中央电视台录一段戏,令人叹服。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京剧《定军山》,可惜没能留下来。今天我们的影视向传统借鉴得太少了”,作为一个导演,张元深感现在的影视,采光、画面等各种技巧都来自西方,没有中国自己的形式美感。他认为,京剧的程式化、内蕴的节奏气韵的美,都完全值得现代艺术学习。本报特派上海记者 田志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92篇。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