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团长》角色孟烦了--孟烦了和父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2日14:56  三联生活周刊
解读《团长》角色孟烦了--孟烦了和父亲

孟烦了

  孟烦了和父亲

  孟烦了父亲这个角色在塑造上有更多矛盾性。他的A面,推动孟烦了反抗和逃离,B面导致孟烦了愤世嫉俗,C面激发出他的爱心和勇气。A、B、C集中在这样一个父亲身上,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而你却还要根据他来分析孟烦了之所以成为孟烦了。

  孟父学机械设计出身,以前是清末的留洋学童,但他一事无成,按照孟烦了的话说,是生错了时代,也许这也和他自以为是、固执、迂腐到不近人情的性格相辅相成。孟烦了的母亲是旧时典型的家庭妇女,在他的父亲面前大气不敢出。孟烦了曾经说,儿时在家中,做对了事,父亲不会鼓励他,但做错了事,父亲必然百般羞辱他。可以想象,在感受不到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孟烦了自然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

  孟烦了的父亲在他小时候,给他做了一个永动机八音盒做礼物。美妙的音乐令孟烦了没齿难忘,但因为永动机失败了,他父亲当着他的面,一锤把它砸得粉碎(他父亲应该是个狂躁型忧郁症患者,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他人生的不成功)。这是孟烦了烙印中极重要的象征,这个爱儿子的父亲,亲手砸掉了孟烦了接受美好的能力——越美丽的东西,越不敢碰,于是成了孟烦了人格中最大的缺陷和自卑感的来源。他成年后,这不仅体现在他和小醉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他动不动就以“小太爷”自居上。

  孟父很刚烈,听说打了败仗就说举国贪生怕死,也可以为南京沦陷绝食三天。他为了能和儿子死在一起,举家搬到滇西,却当了日伪保长,甚至为偷生,在家中替日军养着慰安妇(小说中情节)。龙文章这样评价孟烦了的父亲:“你会信只骂街的人能有顶着刺刀面事的勇气?”这话其实是说给整日骂骂咧咧、玩世不恭的孟烦了听,令他“对泄愤这样的事感到索然无味”。然而,孟父毕竟不是骂街的胡同串子,他恰恰是个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

  孟烦了为父亲感到丢脸,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一切是父爱导致的事实。张译说:“孟烦了反感他父亲,多少也是出于对自身的反感,因为父亲的影响无法不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他看不上这个,瞧不上那个,然而,‘这个’和‘那个’,恰是真正需要他做的事情。”那样的出身和教育,孟烦了却落得了一副京痞的用词和面貌,也许孟父不做“清末留洋童”,大家都舒服一些。“永动机的出现颇有寓意,永动机象征他父亲这类‘知识分子空想家’,他们很多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张译是这样理解的,“他的父亲更多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总在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举动,还总在叫嚷着‘天下这么大,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后来经历很多事情以后,孟烦了认清了现实,长大了。他的父亲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又说:“天下这么大,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孟烦了接茬道:“了儿这就出去给您打一个安静的天地,让您放下安静的书桌。”

  孟烦了的爹从来都对他板着面孔,给予一种封建家长式的压迫。孟烦了并不怕他父亲,看到他迂腐到不可理喻,他敢拿枪指着父亲的头。但他见了父亲会先下跪,这是他从书香门第继承的牢不可破的忠孝礼仪,所以他总挣扎在拧巴中。可以想象,迷龙、龙文章都不会有这样的包袱。孟父迂腐,龙文章组织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去对岸救他,这种境况下他还要带上他所有的书。孟烦了参军动机不纯,一直没有成为真正的军人,但唯有和父亲的这次对峙中,他成了一个军人。但龙文章此时竟同意了他父亲的要求,以至延误了撤退,整个游击队为掩护他们牺牲了,孟父却无动于衷,这完全不符合他的身份。

  这部电视剧让人看着很累,因为编导要在很多事情上安放他们的隐喻。很显然,书寓意思想,思想很重要,孟父不愿意放弃思想。问题是不知道这样的暗喻与真实故事之间的关系,孟父就这样成了全剧中最令人讨厌的人物,做了编剧的炮灰,尽管孟父也曾可爱过。张译说:“有句话,让我在拍完戏之后哭得一塌糊涂。在临去赴死前,孟烦了问他父亲,了儿的苟活,究竟是父亲您一生的遗憾还是一世的骄傲?他父亲没有说话,孟烦了带着一颗失望的心走了。他胜利回来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孟烦了问他母亲,当年我问我父亲的话他是怎么回答的,母亲此时说了她在全剧中的唯一一句台词:当时你一出去,你父亲就说,为你骄傲,每时每刻。”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