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雯淼)2013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昨天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港澳台地区的300余家影视制作、播出机构,就创历史新高的万余部(集)电视剧以及纪录片、动画片等电视节目进行信息交流和商务交易。115家电视台(频道)和众多新媒体视频网站机构参与了现场活动。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参观、看望活动现场参展商,听取制作和播出单位意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活动。
作为2013年下半年电视荧屏编播的风向标,本次展会上家庭剧、年代剧依旧唱起了主角,但和往年相比,家庭剧的题材更加丰富,育儿、养老等话题全面开花。知名导演、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微博]介绍,家庭剧中,婆媳剧的数量和关注度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现实题材有所增加,如电视剧《护工》等,就把矛头对准服务业群体,在当代都市情感生活外,融入社会热点话题。此外,家庭剧的主力军也从“婆婆妈妈”转移到育儿剧,《孩奴》、《宝贝》、《小爸爸》等甚是抢眼。家庭剧的“主角”大有年轻化的趋势,即使是描写婚姻题材的电视剧,也多集中在70后、80后的年龄段,如黄海波[微博]和海清[微博]主演的《亚出轨》等,老牌家庭剧主角全面绿叶化。
本次参展影视公司中,一家多剧的局面更明显,携带5部以上剧目参展的影视公司比比皆是。华策影视更是携25部剧目参展,成为参展剧目最多的影视公司。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表示,现在市场上不同平台的收视群体划分愈加明显,公司不得不采用“精准营销”的方式,为南方、北方、央视、地面频道量身打造不同剧目,因此,都市、农村、年代、古装等各路题材需要全面铺开。不过,赵依芳认为,如今观众的口味和收视习惯也有所转变,如今年央视开年大戏《全家福》,本来公司对这种较“正”的剧在收视上并没有寄予厚望,但没想到这部剧在口碑和收视上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当时投资主要出于责任,觉得故事好,情节感人。但这次市场反应让我们发现,如果把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东西做的扎实,老百姓还是会认的。”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会上虽然抗战剧仍占有重要一席,但抗战“雷剧”却难见踪影。首都广播电视制作业协会秘书长王鹏举介绍,本届交易会上,抗战剧数量已经有所下降,尤其是近期遭批严重的“游戏抗战”,几乎绝迹。这意味着,今后抗战剧中,诸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变异情节将不会再上演。王鹏举认为,业内人士对创作有着敏感的神经,抗战剧创作已经回归到较为严肃的题材,类似“女子别动队”这种抗战主角剧本次交易会上没有见到。他说,抗战“神剧”从去年底开始就已经不好卖了,尤其是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批评了抗战剧中“神”和“雷”的现象,业界都很关注,纷纷调整了创作方向。
其实,荧屏上有不少电视剧是融合了抗战剧与年代剧双重元素,也以正气恢弘的氛围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如去年在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热播过的《母亲,母亲》,在袁莉[微博]、斯琴高娃[微博]、胡亚捷[微博]、申军谊的演绎下,讲述了家国命运下一位坚强母亲的成长与蜕变,刻画了一幅历史沧桑画卷,具有史诗气质。可以预见,未来电视台在购剧上也会对抗战“奇葩”剧避而远之。制作精良,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导向意义的电视剧会更受市场和观众的好评。王鹏举说,近期习近平主席在出访非洲时提到了《媳妇的美好时代》,这是业内非常关注的一个信息,未来现实题材剧无论在制作还是播出上都比以往会更受关注,弘扬真善美的家庭剧也会成为主流。
本届电视节目交易会按照国际一流电视节的标准,在展会模式、节目类型、国际化程度和服务品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除了电视节目交易活动外,影视产业高端国际论坛和年度优秀电视剧荣誉表彰活动也将在今日举行。本届交易会与4月16日开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交相辉映,共同打造每年一季的北京影视活动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