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谈新编辑部:我相信能让观众笑喷

2013年04月12日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导演郑晓龙
《新编辑部故事》剧照

  时隔22年,《新编辑部故事》将于4月20日亮相东方卫视,名导郑晓龙[微博]在戏里融合了所有能用的喜剧样式,为的就是能把大家逗乐。接受本报采访时,面对观众可能的不买账,他很自信:“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我不会失败,老版最开始也被批,后来不也成功了?”谈到能否超越,他说:“不创新就不会有进步”。对于当年双雄葛优和王朔的缺席,郑晓龙也难免遗憾,但他放言新演员中一定有人能成大腕,因为“表演都很有突破”。

  文/本报记者 曾俊

  新戏待检:我已经戴好了钢盔

  广州日报:《新编辑部故事》的讽刺部分有没有遇到审查障碍?

  郑晓龙:喜剧难免会涉及现实话题的抨击、讽刺和挖苦,当然不能提政治。但我希望微言小义,入木三分。现在大家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太大了,我不想观众看这部剧的时候还是那么沉重。但有些人看了会不停哈哈笑,有些人就会一本正经地看。但这是我拍得最快乐的一部戏。很多原创的台词我相信能让观众笑喷。

  广州日报:是否担心新版超越不了老版被观众批评?

  郑晓龙:我已经戴好了钢盔。当年《编辑部的故事》刚出来的时候差点被枪毙,很多人不喜欢里面的角色贫嘴。《甄嬛传》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还在报纸上点名批评,原著书迷在拍砖,也有人对陈建斌[微博]的扮相不满,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很正常。

  葛优缺席:他有合约在身

  广州日报:剧本为什么准备了十几年,是不是今天的时机才算成熟了?

  郑晓龙:我是在20年前就萌发了拍续集的念头,只不过过程中遇见的困难重重。首先是剧本创作的难度很大,因为当年是王朔和冯小刚[微博]攒的剧本,但后来我找了不少编剧来写剧本发现很难再达到那个水平。这些年里我一共换过5个编剧,有的都写完了才觉得不行,有的写了若干集都觉得不行,所以一直到现在才把这个弄出来。

  广州日报:有没有再邀王朔来写?

  郑晓龙:我当然邀请了,从开始筹划新版故事的时候我就在请他,请了他好多次,可回回他都把我拒绝了。他说自己写不动了,电视剧本太长了,年龄大了,他有新的东西写,觉得这个写到头了,我也特别能理解他,毕竟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后来只好作罢。(那葛优呢?)也约过,他说有排他性的合约在身,精力不够,所以我也不强求。

  广州日报:觉得遗憾吗?

  郑晓龙:(笑)那也只能如此,葛优当年也是初出茅庐。我非常怀念那个年代拍戏的纯粹感觉,当年一部《渴望》北京艺术中心拍了一整年,为了筹集102万的拍摄经费一年没有拍摄新戏只为攒钱,现在的电视剧都是速食品,《甄嬛传》也只拍了5个月就完成了。

  能否超越:演员都非常有突破

  广州日报:这一批演员中有人能成为葛优吗?

  郑晓龙:表演都非常有突破,黄海波[微博]的喜剧天赋再次被挖掘,我负责任地说,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一定会成为黄大爷。吕丽萍[微博](剧中饰演主编)也奉献了从业以来最大胆的演技,疯得不像一个领导,光从穿戴上就让人耳目一新。刘蓓演得也很出彩,她演一个过气歌星。王千源[微博]最开始没档期,副导演问我要不要换人,我说就盯着他,他有幽默感和自嘲能力,适合刘书友这个角色。

  广州日报:你以创新闻名,如何考虑自己投资的安全性?

  郑晓龙:我要刻意这么想,就没法干活了。我当年拍《甄嬛传》也没考虑这么多,没想到这么火。我相信创新、喜剧、话题的东西,会更受年轻人欢迎,有些中年观众喜欢看情节,但《新编辑部故事》不是情节剧。要是不去做(创新),就不会有进步。我不会失败,也不会跌倒。

  广州日报:如今不少电视剧被批粗制滥造,有人说有题材被限制的原因,你觉得呢?

  郑晓龙:其实题材是不应该被禁止的,而应该对那些不负责任、低劣的、价值导向有错误的进行限制,就像倒洗澡水时把废水倒了,别把孩子倒了,用好作品取代劣质作品,用好的、优秀的文艺批评去引导观众。电视剧一定要展现生活的真实感受,逻辑和细节决定着它的成败。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