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辑部故事》郑晓龙讲述编辑部内参

2013年04月12日17:12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新编辑部故事》郑晓龙讲述编辑部内参 《新编辑部故事》郑晓龙讲述编辑部内参
  新编辑部全体成员(左起):娱乐编辑欧小米、摄影师袁帅、“万人迷”总监安妮、生活财经编辑刘向前、主编戈玲   新编辑部全体成员(左起):娱乐编辑欧小米、摄影师袁帅、“万人迷”总监安妮、生活财经编辑刘向前、主编戈玲
《新编辑部故事》郑晓龙讲述编辑部内参 《新编辑部故事》郑晓龙讲述编辑部内参

  编辑部内参

  当年《编辑部的故事》总策划郑晓龙[微博],如今已是电视界金牌导演,《新编辑部故事》完全脱离他以往的风格,甚至对老版也是彻底颠覆:夸张的喜剧表演、无厘头的搞笑、天马行空的情节、无敌的网络爆笑段子,都将直戳新新人类的笑点。这就是传说中的“2013年剧王”?这就是一部曝光了十几分钟片花便被网友定义为“口味非常重”的喜剧奇葩?网友在猜测、热议该剧时,表现出了对郑导这次冒险之旅的疑虑。

  新编辑部尚未正式开张,不如先来听听“社长”讲内参?郑晓龙多像一位“社长”,其他各式人等都是他手下的兵兵将将。日前,郑导在北京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将新编辑部的一切秘密和盘托出。

  Q1

  南方都市报:

  为何在2 0年后想到重拍《编辑部的故事》?

  郑晓龙社长:其实十几年前我就想重拍了,只是那不叫重拍,叫拍续集。《编辑部的故事》和别的电视剧不一样,它是个话题剧,一集或两集一话题,它不是以情节为主的,它和现实生活联系得特别紧。编辑部就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用喜剧的方式把现实生活反映出来,表达思索和认识———拍《编辑部的故事》的初衷就是这个。为什么20年后再来?因为20年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原来没有的事都出现了,例如择校问题、明星炒作问题、买房热问题、网络恶搞问题……“怎么什么事都发生在编辑部呀?”这是戈玲常说的一句台词,也是编辑部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它抓住的是时代的脉搏。

  Q2

  南方都市报:

  为何剧本不断调整,据说前后换了几拨编剧,数次易稿?

  郑晓龙社长:这剧本弄了十几年,换了五拨编剧,当中有年轻人,也有职业编剧,还有自告奋勇来写的,有的版本全都写完了最后还是给拿下了。剧本写不出来,是我们最困难的阶段。因为老《编辑部的故事》王朔那个剧本写得太好了,那种喜剧的路线、幽默的语言形式很难超越!我老想沿着同样的路往下走,但真的很难,换了5拨人都做不下去。

  我曾经想过找王朔回来写,但有点难,三顾茅庐他都不愿意,王朔不太愿意再写电视剧了,因为很累,不像写小说那么自由,不像写电影剧本那么短。写电视剧剧本很费劲。我也想过找葛优回来客串,他说过自己是“编辑部开出的花”,也想来报恩,但他有别的合约,来不成,最终也只得作罢。

  你永远想做回跟以前一样成功的东西,但“一样”是不可能的,到了最后我突然发现,你越要这么做,有可能永远也做不成,要改变一下。而且经过这么多年,喜剧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爬不上去就另立山头吧,创造一种新的喜剧样式。这个想开了,这条路就走通了,在保留语言幽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更多的喜剧元素放进去。

  Q3

  南方都市报:

  在影视剧审查收紧的情况下,新版还能保持老版的前卫风格吗?在针砭时弊方面会不会锋芒有所收敛?

  郑晓龙社长:其实老版当年差点被毙掉,后来(李)瑞环讲了话,老版才得以通过。有人问:“你搞的这是什么东西?为的是什么?这是编辑部吗?你把社会都说成这样了,是讽刺社会吗?当时的审查相当严格,张国立[微博]在老版里演的那个同性恋,说了这么一句:“哥,你(‘腻’声,调儿飘上去)就看不出来嘛!”当时社会没有开放到这个程度,所以就不能那么表现,最后这个人物就有点变味了。但现在,人的思想和观念有很大的进步,国家很多大的进步。

  但在做新版时,还是有遗憾的,有些话题是要留神的,比如涉案、反腐,这种元素在编辑部是看不到的,一些原来涉及这些的词在审查时也都给拿掉了。即使别人不约束,我们也会自我约束,“能不能通过”就是我们脑子里的那条红线。比如有些台词是说得很狠的,如果演员非常认真地演,那就事大了,必须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来演,大家哈哈一乐就完事了。做现实主义题材剧,是入木三分还是入木三厘?别人三分,我们就是三厘,只是微言小义,别微言大义啦!触及一下就可以了,留空间给观众想象、思考。

  Q4

  南方都市报:

  为何要从文学杂志《人间指南》变成时尚杂志《WWW》?新编辑部故事对人间还有指南作用吗?

  郑晓龙社长:我们有轻松调侃的话题,也有关注社会民生的话题:有讲幸福的问题,上市的问题,拜见岳母大人的问题,信任问题,黑旅游问题、孩子择校教育的问题、办公室谁主沉浮的问题……喜剧是要让观众高兴,现代人都活得挺苦挺累的,在家里看看喜剧,笑一笑,对里面提出的社会问题思索、讨论一番就行了。我才不敢说我们是“人间指南”呢,但我又不能说它是“娱乐至上”,那里面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表现,没有任何真善美的表现,也没有“触动灵魂”的地方,但我觉得还是要有这些东西的。

  比如,前两集《谁主沉浮》,陈好[微博]海归,空降编辑部,引起竞争,办杂志到底以社会效益为主还是经济效益为主?编辑部应该怎么生存下去?他们面临生存困难,所以要改革,把纯文学杂志变成时尚杂志。

  我们前期写这个剧本花了两三年,但去年我们特别留出几集来,觉得这几集要做做跟现实结合得特别紧的话题。比如有一集《我要上市》,就是讲去年各个影视公司上市争做影视大鳄的。上市是好还是不好?到底应该怎样上市?我就通过一个故事把问题提了出来。

  还有一集叫《火眼金睛》,剧情挺荒诞,说的是怎么识别骗子。编辑部有人发明火眼金睛,戴在眼睛上,别人一说谎他就能看出来。后来这火眼金睛起到了越来越厉害的作用,他媳妇戴着它查出了他的小金库;同事聊天,用火眼金睛把人家内心识别出来了,结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编辑部的“营养”嘛!

  在这部剧里,你能看到很多东西,它是部有营养的喜剧。如果新编辑部只有时尚的外表,只有一群俊男美女,没有一点沉淀和深刻,怎么能提出这样一些话题?没有一点深刻,我觉得不如我们都去打鬼子算了!

  Q5

  南方都市报:

  为何会宣称是“重口味喜剧”?

  郑晓龙社长:所谓的“重口味喜剧”,是指我们这次糅合的喜剧元素更多,喜剧样式也更多,比如,故事编得无厘头,还有荒诞、后现代、超现实的情节,甚至是载歌载舞的画面,相声里的贯口、双簧,小品里的喜剧感,一网打尽。台词里也有很多现代词汇,有网络段子、微博段子,各种媒体上的潮语,但它又不完全是那种网络化的喜剧。

  我不太担心被拍砖,我相信年轻观众普遍会觉得这个剧有意思,至于中老年观众,他们还是会比较爱老版吧,可能会一边拍砖一边看。就像老版一样,那会儿也是青年观众特别喜欢,中老年观众不习惯也不理解,“这是编辑部吗?编辑部有这样的吗?一天到晚不干活光在那贫嘴?”我们当年听到很多这样的反映。可看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就理解了。编辑部只是一个载体,这些所谓贫嘴嚼舌的编辑只不过是用自己的身份来反映社会问题和话题。

  现在的社会变得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我对现在的观众有信心。他们见多识广,原来传统的喜剧风格他们肯定不满足,他们会想看创新的喜剧,哪怕有些夸张,但只要内容是有营养的,我想观众会大呼过瘾的。我们在做后期时,很多年轻人在后面看,我看他们的反响特别好,就连我儿子看了,也拿笔记记我们的台词,跑去学校跟同学吹牛!

  阅读《新编辑部故事》的五大指南

  ●新编辑换了一茬,戈玲虽在,也不复是当年那个戈玲,老版“戈粉”请别对号入座。李东宝葛优没来客串,想怀旧的请省省吧。

  ●《新编辑部故事》挺搞笑,台词段子超密集,无厘头、荒诞、超现实、后现代一起上,相声贯口、唱双簧、小品、载歌载舞一样不少。

  ●比一般生活喜剧的口味要重,表演更夸张,有些段落还很漫画,堪称“真人版漫画”。别用常规看电视剧的感觉去看,权当看漫画吧,这个各位一定要谨记!(黄海波[微博]特别提供)

  ●国内时尚圈高手打造的造型,新老“万人迷”吕丽萍[微博]、陈好频频过招,一争“穿Prada的女魔头”之位。戏里的时装很有可能会火,现实中苦逼的编辑们,看看这道时尚靓丽的办公室风景线吧!(陈好特别提供)

  ●大家期待值别太高,不然容易招来心理反差。带颗平常心,抱着喜剧心态去看这戏最好,要是愁眉苦脸、苦大愁深地去看,会比较费心。(郑晓龙特别提供)

  专题策划:汤颢 刘卫华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罗成璇 叶嘉宝 漫画:任山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