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拍《新编辑部故事》因有话想

2013年04月19日14:12  东方早报
郑晓龙:拍《新编辑部故事》因有话想 郑晓龙:拍《新编辑部故事》因有话想
郑晓龙:拍《新编辑部故事》因有话想 郑晓龙:拍《新编辑部故事》因有话想

  早报记者 蔡晓玮

  明天,由郑晓龙执导的《新编辑部故事》将在东方卫视、深圳卫视播出,东方卫视更推出新旧“编辑部的故事”连播的方式。作为中国电视剧的金牌导演,郑晓龙的创作履历辉煌,《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以及去年火成一种文化现象的《甄嬛传》,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与此同时,他却厌倦重复,几乎每一次,他的新作品的路数都和前一部大相径庭。

  昨日,郑晓龙接受了早报记者的采访,对于新旧版“编辑部”的比较,他坦言自己并无压力,因为无论如何总是要创新,而创新就意味着风险;而在谈及《编辑部的故事》的定位时,他强调这是一部土生土长的话题喜剧,而拍续集是因为有很多话想说,而“编辑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关注现实评说当下的

  电视剧太少

  1991年,电视剧《渴望》播出,轰动全国。而《编辑部的故事》正是在拍摄《渴望》的过程中开始酝酿的。“当时我手上有两个本子,一个是《编辑部的故事》,一个则是由赵大年、陈建功写的《皇城根儿》,两个都同时在开会。当时《渴望》做得很不错,我们就想做一个非常不同的东西,因为《渴望》已经很火了,和它同一种类型的可能没办法超越这种成功,而《皇城根儿》和《渴望》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最后,我们选择做《编辑部的故事》。”郑晓龙回忆说。

  《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喜剧,一集一个故事,以话题串联。但和几年后同样红遍大江南北的情景剧模式的《我爱我家》不同,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话题喜剧系列片。当时,身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郑晓龙还没有去美国,《编辑部的故事》的创作完全没有受到国外电视剧创作模式的影响,更直接地说,这部电视剧是在总策划人郑晓龙的组织下,大伙一起讨论出来的。“最初,只有一个概念,想做一部发生在编辑部里的喜剧,每一集都说一个话题。当时我们找了包括王朔在内的很多人一起开会,先讨论出了具体的人物,李东宝、戈玲、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一个特别抠的刘书友,然后讨论出了27个具体的话题,大家就分头回去写。”郑晓龙说,而他本人则负责从这些交上来的本子中挑选质量最好的——王朔的本子脱颖而出,“他的两集写得最好、最幽默,这奠定了整部电视剧的风格和剧本的标准。”此后,冯小刚也加入进来,还模仿王朔的笔法写了七八集。

  当时的创作团队,今日回过头去看,不仅是顶尖的,也是难以想象和超越的——总策划郑晓龙,导演赵宝刚、金炎,编剧王朔、马未都、冯小刚,主演葛优、吕丽萍、侯耀华。谈及这样的阵容,郑晓龙淡淡地说,“当时大家也没有现在名气那么大。”执导本片的赵宝刚,曾经在《渴望》中给郑晓龙当导播,“他对镜头切换比较熟悉,《编辑部的故事》也是一部室内剧,后来就把他给派过去了。”郑晓龙说。而选定葛优则是在一个饭局之上,“当时他欣然应允了”。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戈玲和李东宝一路拌着嘴成为了当时万千观众心中的金童玉女,同时也成了郑晓龙心中的一个情结。“它不是情节剧,是一个靠话题推动的系列剧,相对来说,续拍比较容易。另一方面,编辑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过了那么多年,我们也有很多话想说。现在我们的电视剧当中,那种主动地去关注现实生活、介入现实生活,能够对一些当下的话题做评说和干涉的太少了。但实际上,这是非常需要的。”郑晓龙说。

  话题灵活但不深刻

  希望观众对创新宽容

  在《新编辑部故事》中,人间指南杂志社变成了时尚杂志社。在郑晓龙看来,老版虽好,但改变也是好事。在被问及当从人间指南变身时尚杂志是否会削弱剧集的话题广泛性时,郑晓龙表示不会,“现在的时尚杂志里其实什么都有,话题会更加灵活、更加现实。当然,我们也不会去讲什么深刻的话题。”

  新版仍然是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但是喜剧的表现方式却和老版完全不同。从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表现到载歌载舞的群体狂欢,基本上看不出老版的影子。在被问及是否担心形式上的丰富会影响故事叙述的时候,郑晓龙表示希望观众对新版的创新宽容。“已经二十年过去了,喜剧的样式越来越丰富,观众接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此也会越来越挑剔。但总是要创新。当年,《编辑部的故事》刚刚播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有人写信说,怎么就是两个人在那里耍贫嘴。《武林外传》刚刚播出的时候,我乍一看,也觉得没什么好,但慢慢熟悉了,就看得下去了,而且觉得很有趣。对于创新,我们应该宽容地去看待。”郑晓龙说。

  在《新编辑部故事》即将播出的同时,郑晓龙去年缔造的话题电视剧《甄嬛传》也传出即将在北美主流电视台播出的消息。郑晓龙表示,目前,《甄嬛传》正在根据美方的要求进行重新剪辑和翻译,可能还需要补拍一些镜头。但对于中国古装片最终能够进入到北美市场,郑晓龙并未感到过多的讶异或惊喜:“我们应该对中国的电视剧作品有信心。为什么欧美的古装剧集可以被中国观众接受和喜欢,但中国的古装剧就不能被国外的观众欣赏呢?如果说翻译中会遇到困难,那么实际上莎士比亚作品在被翻译成中文时也是有很多损失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理解它。”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