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谈听写大会:这节目能火是众望所归

2013年09月10日11:35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黄小河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先后邀请毛佩琦、郦波、蒙曼、钱文忠四位学者,与观众一同观看选手的精彩表现,并对考词、汉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昨日,早报记者采访了作为四位解读学者之一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郦波,就这档节目发表了他的看法。从江苏城市频道的《万家灯火》到央视的《百家讲坛》,郦波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对于参加该节目,郦波认为很荣幸,他觉得节目火了,是众望所归,因为“国民精神上的饥渴感非常强,一旦对准了大众的星星之火,它一出现就会有燎原的效果”。

  东方早报:你起初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节目?

  郦波:说老实话,我对这个节目期望很久了。每每我到北美讲学,看到他们有个National Spelling Bee(全美拼字大赛),我就很有感触。美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像古代四大文明都和它们的语言发展有关,包括它们的消亡,都是随着它们语言的消亡以及母语情感的淡化开始的。我作为一个学者,对这件事是非常焦虑的,个人早就期望有这样一档节目,我称之为“娱乐突围”。不是说“娱乐突围”就不要一点娱乐性,也不是说所有娱乐节目一点文化性都没有,但是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很重要。

  东方早报:刚开始有没有想到这个节目会这么火?你觉得这个节目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郦波:我真的没想到会这么火,这种节目总是很难做,但是我总会开玩笑说,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何时做?先做起来再说。真没有想到收视率会很好,我上个星期看到的数据是2.16吧,全国第二。至于它火爆的原因,我觉得它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东西,为什么呢?当今不光是娱乐时代,还有价值危机,为什么造假的那么多?就是价值崩溃,每个人心底的归属感很差,精神层面的东西很薄弱,包括阅读。我刚参加完“中国读书少年”的研讨会,我们现在的阅读都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其实精神上的饥渴感非常强。

  东方早报: 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正在明显下降,人们却并不自知。你怎么看手写汉字的重要性?

  郦波:我们这方面意识不是特别清楚,我最近写了篇文章,讲到了汉字危机这个问题。好多人就问我,不过就是个提笔忘字的现象,到不到汉字危机的份儿上呢?我认为到了。因为全世界各个民族语言里头,唯独汉字和其他文字不一样,汉字特别依赖于它的书写情感,就是母语文化情感。像英语的基本字符26个英文字母,没什么太大的变化,非常规律,但是汉字的变化特别多,所有语言里只有汉字形成书法艺术,虽然象形文字古代其他国家也有,像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有这样的文字,但是它们都消亡了,但是汉字一直维系至今,汉字应该是维系我们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最后一个载体。中国古人对汉字的讲究,很多现在的人都不知道,我们提笔忘字都无所谓,古代如果大臣写错了字是要判刑的。《汉书》、《史记》中都有这样的实例,中国的文明传承和汉字书写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人所忽视的,是其他语言的人难以想象的,因为计算机录入技术导致,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之后,大家都不书写了,其实比赛的是孩子,但是真正提笔忘字的是成年人。不书写、提笔忘字就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这一点很可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如果时间放长点,几十年、上百年,这种淡化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所以很多民族的消亡都是因为它的文字消失、母语情感淡化。影响语言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还有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这是在语言学界有统一认识的。所以荀子说“约定成俗”,现在叫“约定俗成”。新文化运动、建国后世界语运动、1980年代计算机的冲击,这些都不是根本层面,但是现在我们脱离书写,都已经到生活根本层面了,对于其他语言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汉字来讲,影响重大。

  东方早报:在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讲解的时候,你会注意着重讲解哪方面?有没有哪位选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郦波:我着重的肯定是民族历史文化情感。我就不主张孩子为了应试死记硬背。给我印象深刻的092号来自内蒙古的李响悦,好多字她也不太会写,她甚至没听过,但是在中间采访她的过程当中,她说她很喜欢读《红楼梦》,她对汉字背后的文化了解了很多,她可以根据汉字的造字结构去推理。她通过这个规律过了很多关,一个人单挑好几个人,很精彩,但最后很可惜错在了“瓜瓤”,她当时没有“瓤”字没有写瓜字旁,写了禾字旁,但是我作为嘉宾对她很欣赏,为什么呢?这个体现出了她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理解,虽然错了,但是她理解到了瓜是和农业文明、种植文化有关,所以她写的禾字旁。很多人说汉字很难,其实它有独特的规律,你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其实不会很难。我在评点的时候,就是讲解其规律,然后在规律背后挖掘它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其魅力。

  东方早报:提起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其实这个节目不仅是成人看后有震动,我觉得尤其是为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提起了兴趣。对于教育如何让孩子更快乐,义务教育如何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你有何建议?

  郦波:儒家教育一直在讲“寓教于乐”,学习的最佳方法当然是首先要让孩子产生兴趣,这是第一步,关键还要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学习习惯。现在就像北岛的诗里写的“生活,像一张网”,北岛的预言非常准确,人们醒过来第一件事是拿手机、晚上不上下微博微信死活不闭眼,他在网上的这种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他甚至没有进入的阅读,比如长微博,就会看到有人跟帖说,“这么长,说的是什么啊?”没心思读下去,他就进不到阅读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国民文化素质影响是非常大的。前一阵子我接待了一个德国文化代表团,我发现德国人读书非常沉静,即使在非常喧嚣的环境里他也能够读得进去,司机接人都在旁边放一本书。我们的孩子是被迫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做题,不是在读书,教育应该是读书学习,我们现在变成了做题考试。这是背离教育根本的。我们作为学者、作为老师,应该“价值引导,帮助成长”,要学会呵护孩子的生命,但是最重要的是影响他的生命价值,引导他帮助他成长。教育者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