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引吃货期待 展示美食多重侧面

2014年02月20日12:35  东方早报
“舌尖2”摄制组 “舌尖2”摄制组

  早报记者 黄小河

  原计划定于春节和观众见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被推迟到3月初。围绕着“舌尖2”内容的猜想和讨论也越来越火热,为了给“舌尖迷”们解“馋”,近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官方网站上线了图片专题,并首次对外发布摄制组的拍摄花絮。

  “舌尖”宣传负责人王文静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舌尖2’目前已经进入配音阶段,旁白依旧是声音超有辨识度的李力宏老师。配音完成之后,陈老师(陈晓卿)还要进行更细致的调整。所以本定于2月底的播出恐怕要3月初才能正式登陆央视。好饭不怕晚,为了能够继续给大家带来一道丰盛的视听盛宴,创作团队正不分昼夜加紧制作。”

  早报记者在春节前曾致电总导演陈晓卿,问他的年夜饭怎么吃,他不假思索地说:“在剧组吃!”大年三十,同样看着美食吃盒饭的还有该片作曲阿鲲,他也加班加点在澳大利亚录制新一季的配乐。主创们辛勤烹制美味故事,究竟这道舌尖大餐能否再次挑动观众的味蕾,被“点菜名”的淘宝卖家是否也能同上一季一样眉开眼笑地说一句“亲,卖断货了”,一切还要等节目播出后才能见分晓。

  据了解,“舌尖2”的主题依然紧紧围绕“人”与“美食”的亲密关系。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在7集的内容里,力求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等美味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首集《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中国人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红楼梦》里,黛玉回乡奔丧,薛蟠出门学买卖,都是要备路菜的。茄鲞其实就是其中一味。后来,路菜慢慢地也渗透到日常菜系中,从客家人的饮食中,可见路菜的端倪。《脚步》跟随了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中国传统烹饪和平凡人家的“家常小菜”则在《心传》和《家常》两集中有所展现。在7集当中,最特别的当属《秘境》,摄制组将带领观众翻山越岭寻找隐匿在山野之间的奇异美食。《相逢》讲述了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三餐》则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制作方表示,“舌尖2”在拍摄制作上比第一季更加精致大气,美食范围也更广。

  记者还了解到,创作团队为了给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马年春节前夕,历时10个月的拍摄和补拍才正式结束。大半年来,主创团队辗转在国内外各地拍摄,遭遇了连续高温、干旱、暴雨、台风、设备故障、行李丢失、宾馆失火、拍摄对象离世等坎坷状况。直至大年初八(2月7日),“舌尖2”才正式进入配音阶段。

  他山之石

  国外美食纪录片的典范

  有业界人士认为,一部精良的美食纪录片,除了在食物的“色香味”上下足功夫,最高境界依然是“好吃”“好看”的同时还能顺带吃出食物背后的文化。

  2006年BBC拍摄的《日本大使的饕餮盛宴》就为观众很好地揭示了日本菜的精髓。英国资深电视名厨Rick Stein作为主持人曾经为BBC做过好几个各地烹饪饮食习惯的系列。而在这部纪录片里,他站在日本当地海鲜市场里说的那句“你们知道异形吗?我总觉得里面的生物长得像海鲜”让人顿生亲切。

  2011年拍摄的德国纪录片《河豚:一种渴望的味道》记录了河豚作为一种食物的原料,它的基本属性,如何被加工,处理它的厨师应该有怎样的资质,如何成为一个能处理河豚的厨师。从多个角度对河豚进行了描绘,这部比较discovery的纪录片,其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完美地演绎了如何将河豚切片摆成一盘漂亮通透粉嫩的莲花。

  关于日本的美食纪录片,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还属《寿司之神》。年近九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被称为“寿司之神”。导演大卫·贾柏是一个地道的纽约客,从小热爱寿司的他被小野二郎的职人精神而感动,干脆扛着摄影机至日本拍摄,从美食升华而来的职业精神,让该片成为美食纪录片中的“大神之作”。

  据说在《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前,主创们集体观摩的国外纪录片就是韩国纪录片《面条之路》,这部很有趣的纪录片由韩国导演李旭正、廉智善执导,该片每集一小时,一共六集,从筹备至拍摄历时三年,摄制队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国家,全面介绍各地面食文化,更利用出色CG技术解说面条的发明,以及面条传入亚洲各国以及意大利的经过,特别是片中相关的典故和学术争论,令它播出后好评如潮。

  对吃货们来说,梦想有多大,肚子就有多大。了解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并有朝一日能够吃遍全天下,是他们不懈努力工作的动力。最好的美食纪录片,也许画面不算精美,过程也相当简单,但吃货们看了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出门去吃。

  相关新闻

  “美食”扎堆都好吃吗?

  “舌尖2”遗憾缺席马年春节市场,让各路以美食为主角的纪录片占足了先机,纷纷扎堆2月“黄金档”,这些以“舌尖”和“味道”为名的纪录片倒也让老饕们暂解了对“舌尖2”的垂涎之苦。

  早报记者在某知名视频网站搜索关键词“美食纪录片”,立刻会跳出多部和“味道”沾边的纪录片,像《一城一味》、《味道云南》、《江南味道》、《沈阳味道》、《湘当韵味》、《豆腐味道》,这么多味道,确实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嘴。而《舌尖上的湖南》、《舌尖上的重庆》、《舌尖上的云南》更像是各地区的“我的买卖我吆喝”。当然也有别具风格的片名,像《嘿!小面》、《祖传腌腊店的一天》;更有颇具魔术色彩的片名《真正的沙县》、《旋转餐盘》、《邑食之间》。据悉,其中点击率最高的是BBC制作的《发现中国美食之旅之成都》。成都是“美食之都”,在“舌尖1”播出后,陈晓卿也曾表示要在第二季加重“川菜”的戏份。这部4集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由华裔名厨谭荣辉和黄瀞亿二人带领观众发掘地道的中华美食,探寻中国美食及其背后的历史。因为不是地道的中国人,该片把人与食物的陌生感处理得比较到位,主持人走进家庭和市场,更贴近生活,并且两位厨师的厨艺精湛,非常具有观赏性。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舌尖上的××”成为流行语。今年在众多“舌尖上的××”中,一部以柴火饭为主题的微纪录片《舌尖上的柴火饭》2月在互联网平台首映。这部“烟火气”十足的纪录片分别在中国的最南方、最北方和中心地带探寻中国最地道的柴火饭民间制作高手,披露民间柴火饭“神秘”的制作工艺,不仅在选米,更是在烹煮器具与工艺上找到各自的特点,算是近期一部不太油腻又比较接地气的作品。

  由上海纪实频道制作的纪录片《远去的味道》已经在线播出了部分片花,片子也将在不久后在《真实25小时》栏目中播出,总导演黄瀛灏告诉记者,团队当中有2个编导是拍《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所以画面看起来很像“舌尖”,“我们一方面要求画面的精致,另一方面更关注传统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传承,那些流失了和即将远去的味道,在上一辈和年轻一辈之间,我们挖掘到的故事相信最能够打动观众。” 在其中一集《舍得时光之酱油》中,古老的调味品从餐桌上的配角一跃成为主角,片子展现了酱油经过反复发酵的制作工艺,观众也可以在镜头里看到中国最大的酱油晒场和一生坚守在那里的人们。

  对于美食纪录片大规模冲进市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教授吕新雨对记者说,“其实美食纪录片这个概念也是《舌尖上的中国》出来以后才有的,国外并没有这个概念,但恰恰《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美食纪录片,出现大规模所谓美食纪录片当然是好事情,但要真正理解市场,否则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实际上会造成后退。制作者要理解‘舌尖’的成功不是在于烹饪的滋味、食物拍得有多漂亮,那仅仅是做菜的节目,一部受市场欢迎的纪录片也好、剧情片也好,一定是真正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的,它能够找到现在老百姓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能够迎合老百姓的心灵需求,它一定是把食物放在社会生产中,这其中有什么文化产生,成功一定不是最后那一道炫技。”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